在达达尼尔战役还没能打完的时候,保加利亚就认为自己已经看清了形势。
能给保加利亚如此的信心,除了已经在达达尼尔打不动了的协约国军队,还有意大利参战的表现。
1915年4月,因为英法答应在战后分得阜姆和达尔马提亚,于是意大利和协约国签订了《伦敦条约》后准备对奥匈帝国宣战的。有意思的是出于对德国的惧怕,这次宣战意大利只针对奥匈帝国,直到拖到1916年8月28日才敢对德宣战。
而对于意大利来讲,英法主要是需要其相对于强大的海军。这时候意大利拥有3艘无畏舰(一艘但丁级、两艘加富尔伯爵级),如果加上奥匈的3艘联合力量级,同盟国在地中海将有6艘无畏舰。
而担任防守地中海重任的法国舰队,在开战只有两艘无畏舰还有两艘正在舾装。而为了保证对德国公海舰队的优势,英国不敢轻易调遣无畏舰增援地中海。不过因为意大利和奥匈因为领土的矛盾,在战争一开始的时候意大利选择了观望。英法在看到同盟国中的裂痕后,加紧拉拢了意大利的步伐。
于是才有了意大利于1915年5月23日对奥匈的宣战。在海上意大利主要同法国一道封锁奥匈海军,在陆地上意大利准备对奥匈进行攻击。
于是意大利军队于伊宗佐地区发动了对奥匈的攻击,不过由于这个地区地形复杂,加上奥匈在此修筑有坚固阵地。由卡多尔纳将军指挥的意军也犯了火炮准备时间过长(山地地形意大利准备了一个星期的炮击,将本就不多的意大利弹药储备消耗了六分之一),战线分散等原因。
而且意奥双方的指挥官对于这场战役都有一个简单而又截然不同的战略。意军指挥官路易吉卡多尔纳的战略是进攻,他认为只有通过进攻才能获得决定性的战果。因此半年内意军连续对奥军发起了四次大规模的攻击。面对这些攻击,奥军指挥官博若驰将军采取了一种极为朴素的战略。他的对策就是防守。因此他只下达了一道命令“所有部队应构筑好工事并在其前设置障碍物,就地固守。”
这样凭借完备的防御工事他就能迫使意军在河流和高山的不利地形下作战。这种策略使他在部队中声名大燥,在战役初期阶段也没有给他带来太多麻烦。然而由于意大利士兵军事素质底下以及军官们的昏庸指挥。让意大利带上了一战中最弱的主要参战国,不过现在意大利依然在努力攻击奥匈帝国,只是成果感人。
卡多尔纳将军还是坚持进攻的战略,但他仍然忽视了另外两个重要并为互补的战略因素。集中兵力,在决定性的地点最大限度地投入兵力。合理分配,在非决定性的地点保留最低限度必要的军事手段。
在1915年,意军的决策者们决定在伊宗佐六十英里宽的战线上发起全线进攻,这样使得他们无法在任何地点集中使用兵力,并使部队在物质和精神上都受到了削弱。他们的进攻,似乎永远是没有协调的,不适宜的炮击,则经常落在了步兵的后面。此外,由于奥军占据着许多高地,攻击也谈不上出其不意了,因为奥军可以从高地上观看到意军所有的攻击准备。结果,在大约六个月里意军有25万人伤亡和被俘。四次主要的进攻地点各不相同,但都是伤亡惨重,进展微小。
意大利最大的成果就是通往戈里兹亚的门户小城波德戈拉被夺取,不过意大利为此消耗太多时间。奥匈在打完戈利采战役后,就开始陆陆续续的调遣部队防守和意大利的边境。而现在夺回奥属波兰重创俄军后,奥匈帝国将目光转向南线,这次欧洲大战的元凶塞尔维亚依然活蹦乱跳。
从战争爆发以来奥匈已经入侵塞尔维亚三次,都被塞尔维亚所击退。这个人口在四百三十万的小国,为抵抗奥匈的入侵也是奋不顾身,在开战的时候塞尔维亚就动员了四十万军队。不过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