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对此从未干涉。
哪怕就是对于民间私藏兵械,只要规模不是太大,又不是朝廷制式军械,官府对此也往往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从未追究。
所以百家武学才得以在时间流传,民间习武之风也才得以保存。江湖虽不复前朝盛况,却也不至于凋零衰亡。
本朝名将如陈定方等人更大多是文武双全的儒将,可见太祖武学影响之深。否则在朝廷打压之下,天下恐早已无有武学传世。
当然,在朝廷的有意为之的情况下,本朝文贵武贱已是不争的事实。
到如今,单纯的武夫想要在朝堂上呼风唤雨已近乎不可能,甚至再无立身之地,连一方主将都不可得,只能跟在文官身后唯唯诺诺。
就拿现在来说,内阁中枢、六部主官、各道经抚使都是文官,就连兵部,还有执掌各道兵事的总督也是如此,无一例外。
朝廷历来用兵,掌兵主帅也都是文臣,武官只能屈居于文官之下,成为文官附庸。甚至有着一品武官为了拍马屁,甘心去做二三品文官的护卫这样的荒唐事情出现。
如今天下文风盛行,武道落寞,选择习武之人往往出身不高。这些人希望靠着武学谋一个进身之阶,若是再能够谋个一官半职就再好不过了。
只是世人常说穷文富武可不是没有道理的,平常人家依靠几个野路子就想要出人头地何其艰难,他们如何能够比得过别人家学渊源。若是投军,战场上刀剑可不长眼睛,能够活下来并且功成名就的可谓是少之又少。
不过,有着些许身手傍身,哪怕是不能出人头地,只要是能够进入世家大族,为他们看家护院,也算有了一份好差事,养家糊口还是不成问题的,总归是还有一些活路。
平民为了搏一个前程辛苦习武,甚至要上战场拼杀,而世家大族们可就没这个顾虑了。
本朝文贵武贱,各族士子们大也都对习武之事嗤之以鼻。
他们出身富贵,一辈子衣食无忧,认为习武是粗俗下等人才会干的事。
相比之下,他们更愿意读书参加科举,将科举视为正途。
他们不知道,是他们的家世让他们可以不事生产,一辈子皓首穷经,将一生全部都倾注在考场之上。只是为了有朝一日能够金榜题名,以期进入那高高庙堂,实现自己那所谓治国平天下的梦想。
为了这些东西,他们只要是用功读书就可以了,而那些他们看不起的平民就只能拿命去搏。
几百年来,科甲是为正途早已深入人心,故而天下士子无数,而其中愿意吃苦习武者却寥寥无几。
哪怕是有人喜欢,则是被宗族亦或者是旁人斥为不务正业,受人白眼。
习武士子本就不多,而其中因为种种原因中途放弃者又占了绝大多数。而士子在没有获得功名前直接投军者更是几乎没有,他们有远比这更好的出路。
久而久之,在各大世族,文风愈重,而习武也就越发的被人看不起了。
天下十三道,文风又以江南为最。江南道从不乏才子佳人的传说,文学大家更是层出不穷,就比如金陵城文学大儒孙益之就被称为东南五十年文宗。
除此之外,江南道还有几位不逊于孙益之的文豪大家尚在世间,江南道文风之盛可见一斑,远胜于中原以及北方各道。
林氏乃是江南大族,更是以诗书传家,到林凡父亲这一代,负剑游学之风早已不见,族中人人皆以先生自称。
如今跟着林汝贤入京的林绍的爷爷就因为家里藏着五块奇石,便自称五石老人,又被好事者恭维为五石先生。
到现在,林氏家族年轻后辈虽大多也佩剑,但更多的是点缀之用,用来显示身份罢了。这种情况,直到林凡这一代才有所改善。
就连林凡几人之所以能够习武,更多的还是依靠林汝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