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三章 帐中春色(1 / 3)

风云之旅 露尘 208 字 2020-05-18

近代金石学、古文字学大家容庚先生毕一生之力,收藏了许多青铜器,并于上世纪捐献给国家约150余件(现分别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和广州博物馆),其中广州博物馆约有90余件珍贵的商周青铜器,几乎从未公开展出。

澎湃新闻获悉,近日对外展出的“字字珠玑——广州博物馆藏有铭铜器展”中,有40件广州博物馆藏的商周青铜器就是当年容庚先生捐赠的私人收藏,这也是容庚先生旧藏青铜器的首次大规模展示。

容庚先生(18941983)

展出的青铜器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据广州博物馆公布的资料,现存世界各地的商周时期有铭铜器,包括礼器、车马器、兵器、乐器等,数量约为一万多件。此次展览展出的广州博物馆藏商周时期青铜器珍品,大部分都来源于近代金石学、古文字学大家容庚的捐赠。

容庚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收藏家、书法家,曾先后任教于燕京大学、北京大学、岭南大学、中山大学。其著有《金文编》、《商周彝器通考》等专著30多种,备受海内外学术界认可,毕生珍藏约100多件青铜器、1000余件(套)古今书画、10000余册图书资料,悉数捐给国家。

有铭铜器展,致敬容庚先生

容庚先生曾说:“聚实不易,散则何难?与其身后任其散失,不如现在就完整地献给国家,让更多的人在前人的基础上做出更好的成绩来。”1956年,广州博物馆就接收了来自容庚先生捐赠的90多件青铜器。此次展览展出的如剌铜鼎、昜铜鼎等40件青铜器均为容庚先生捐赠之物。“希望借此次有铭铜器展,致敬容庚先生。”主办方表示。

展出的青铜器“曾大保盆”上的铭文

据容庚先生的女儿容璞此前接受采访时回忆,她父亲的收藏主要开始于就职燕京大学教授之后,而资金来源,则全部来自父亲每月的薪水。“父亲不是大资本家,身家也不丰厚,他的收藏全靠薪水。发薪后父亲总会拿出一半来收购藏品,另一半则交给我母亲当家。每次到了要交学费时,父亲都要变卖他的藏书换成金条支付。”容璞说。

容璞讲述她幼时睡的床是父亲放置青铜器藏品的大木箱铺上床板改造而成,她的床价值连城。“每当有客来时,我们就要帮助搬走床褥床板,才能把青铜器拿出展示,这也是我接触古铜器的一种方式。”容璞表示。

容庚专注收藏,除却爱好之外,更是其拳拳爱国之情的体现。在那个国力不济的动荡年代,大量珍贵文物往往流入了资力丰足的外国人手中,而导致国宝流失海外。“容庚先生之所以要收藏和研究古青铜器,就是要为中国人争气。”容庚弟子、中山大学教授曾宪通曾表示。在编著《商周彝器通考》时正值抗战时期,容庚日夜伏案研究写作,就是想凭借自己的努力,逐渐改变当时先秦铜器研究话语权由日本学者掌握的局面。

据广州日报报道,根据容庚先生向广博捐献青铜器的清册,可知1956年的4月25日和6月30日,分两次捐了古铜器藏品共计95件。当中包含元代、宋代器物各1件,汉代器物5件,未详年代器物1件,商周器物87件,当中仅一级品就达9件之多,其价值之高,世所罕见。尤为可贵的是,在我国近代以来古铜器的私人收藏中,这是少有的得到了“有系统地完整保存”的个人收藏品。与之相近时期的多数重要个人收藏,在清末到民国时期的社会动荡中,基本都已打散,“其中大部分藏品已流出国门,成为欧美国家有关中国青铜器艺术收藏的主体”,或者“重新组合”,难觅旧貌了。

展览的第一部分“吉金有声 记名载史”即是以容庚先生捐献广州博物馆的商周青铜器为主,甄选越王剑、曾大保铜盆、息伯铜卣等珍贵有铭之器,展示商周时期铭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