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七章 简在帝心(1 / 4)

大明小人物 临海雪原 285 字 2020-07-02

弘治十三年九月初十,北京城,紫禁城内。

此时已是深秋,一股寒流突袭北京,气温骤降。这个时代小冰河期已经开始,冬季一年比一年来得早,也一年比一年冷。即便是三伏天也没有往年那么炎热。

紫禁城内,一场寒流伴随着大风刮过后,枯黄的树叶便纷纷飘落。神宫监的宦官们一大清早便开始提着扫帚对宫里的每一个角落进行清扫。

今天是旬休的日子,但难得不用早朝的弘治皇帝依旧还是早起,这对他来说已经形成了习惯,无论何时睡下,只要到了卯时,便会自动醒来。

年轻时候的坎坷经历,使弘治皇帝的身体一直不好。宦官们也知道他经常偶感风寒,寒流一来,他们就把东暖阁的炉火烧得旺旺的,等着皇帝到来。

弘治皇帝像一个永不停歇的陀螺,无论是否工作日,每天早朝后都会准时来到东暖阁办公。

而在东暖阁里,几个内阁大学士往往都会早早地在此等候,君臣之间,早已有了难得的默契。

熟悉的君臣之间无需太多的虚礼,弘治皇帝坐下,面容间还有一脸的疲倦。可他抬眼望去,看到年迈的李东阳,却忍不住关切的说道:“李师傅,你年纪老迈,身子要紧啊。”

李东阳苦笑道:“老臣已经年迈,所以一心想为朝廷发现治世能臣。近来莒州知州梁文盛奏报甚多,从奏报上莒州自梁文盛上任后,变化甚大,政绩颇为突出,今天我专门挑出他的奏折议一议。”

弘治略一沉思,接着问李东阳:“梁文盛这个人我有些印象,今年从河南调任到山东的对吧?”

“正是,当时莒州知州去年离任,知州一职空缺一年有余,州内盗匪横行。因盛文盛在河南延津剿匪成绩卓著,故吏部调任他去了莒州。”李东阳说道。

此时内阁首辅刘健说道:“当时的莒州有灾民五六万之众,地方财政困难,匪盗横行,梁知州到任不到三个月便一一化解,可见此人是一位能臣干吏。”

谢迁这时问刘健:“刘阁老,我记得梁文盛并非进士出身啊。”

刘健面上不悦,对刘健说:“于乔啊,这能力大小,与是否进士出身并无直接关系。地方上很多一方父母官都是举人出身,照样干得不错。”

刘健是河南人,有人挑从河南出去的官员的不是,他当然不高兴了。

“刘阁老误会我了,我的意思是说我朝过于重视经史,殊不知,这经民济世之才,也是国家之根本。要不是王尚当初力主提拔,他到现在还是一普通吏,他的才干可能就此埋没了。这也是我朝人才的损失啊。”谢迁赶紧解释道。

坐在主位上的弘治皇帝颇有感触地说:“是啊,于乔说得有道理。我大明以科取士。可是呢,士人做了官,要为朕治理天下,靠经义中的文章,可办不成事,既要懂经史,又要精通杂学,这样的人才,少之又少。”

李东阳说道:“陛下圣明,我今天来正为此事。前天我们内阁收到梁文盛的奏折。在奏折中他说在莒州有一生员要创立一座学院,叫职业技术学院,此学院并不是为科举而创立。而是专门培养专业的技术人才,现在学院设立冶金、机械、土木、财经四个专业。他在奏折中请求朝廷给这个学院毕业的学生以生员的待遇。”

弘治皇帝说道:“给予生员待遇,这有违祖制啊。他有没有给出理由?”

李东阳回答道:“梁文盛在这奏折中说,从这个学院毕业的学生,以后都要分配到州内各作坊担任管理之职,或州内各衙门充当吏员,他们都是有专业知识的技术人才。对州内民生的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所以要求给予生员待遇。”

弘治皇帝一时也拿不定主意:“刘阁老,你的意见呢?”

内阁三人都看过这份奏折,但如何批复他们却也拿不定主意。刘健也是犹豫不决,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