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八章 奏折(2 / 3)

大明小人物 临海雪原 264 字 2020-08-18

此明,谢迁轻咳一声说道“皇上,梁知州虽是举人出身,在为官为人理政方面都不是进士出身的苏盘所能比的。梁知州上任不到一年能做出如此政绩,其中的关键是身边有一位能人在帮助他。”

说到这里,弘治皇帝明白过来,旋即说道“谢阁老说的不错,没有那位独创科学门派的何志远,梁知州也不会那么快做出如此的政绩,两位都值得褒奖。”

李冬阳这时对皇上说道“启禀皇上,这份奏折既然是由梁知州和何志远两人署名,老臣认为莒州完全有能力接纳五万灾民,朝廷应当马上批复同意,立即开始组织灾民迁徙。”

“应当如此。”弘治皇帝点点头,然后又提出自己的疑惑“一年前,朝堂上还为莒县的盗匪横行、灾民遍地而发愁,没想到一年后莒县不但大治,而且还要安置五万灾民,我记得莒州在册四万多户,人口才二十多万。现在真的有能力安置五万灾民?”

刘健对此心中也有些疑惑,毕竟滋事体大,要是安置不好灾民闹出乱子,那可就是大事啊。是以他对皇上说道“启禀皇上,老臣心中也有此疑问。梁知州奏折中虽说境内很多作坊需要工人做工,但毕竟滋事体大,故尔老臣建议请年前去莒州传旨的抚公公再详细说一说莒州的情况,再做决定不迟。”

谢迁的想法与李冬阳一样,他认为莒州完全有能力安置五万灾民,他的学生周拂来年前曾在信中提到过莒州的情况,知道莒州如今需要大量劳动人。但既然皇上和首辅都有疑问,他也不便反对。

是以他对李冬阳交流了一下眼神,便同意了刘健的提议。谢迁心想如果抚公公认为可以便罢,认为不可以,他再向皇上细说莒州的情况。

不一会抚宁便来到东暖阁内。等抚宁磕头见礼后,弘治皇帝问他“抚

宁,去年你去过莒州传旨,你再给朕细细说一下莒州的作坊情况。”

抚宁站在下首,回想一下然后理了理思路回答道“回皇上,奴才上次去过何家镇一次,在其作坊内大致走了圈。何家镇当时大约有二千多户,人口万余。其大小作坊有五六个之多,最大我作坊内有千多人在做工,加上其他作坊共有三四千人之多。”

“三四千人之多?一共二千户的镇子能有那么多丁壮?”弘治皇帝惊奇地问抚宁。

“回皇上,当时我也问过何志远。据他所说,不止这个镇子上的百姓在此做工,还有附近其他乡村的百姓也在作坊里做工,还有部分青壮妇人也在此做工。所以就到了三四千人。”抚宁解释道,接着又说“在沭河两岸还有七八个水泥作坊,那里有七八千人在做工,还有二三千人在矿上采石头。据何志远说如果开始修建何家镇的城墙和城内建筑的话,水泥的产量远远不够,还需要大量的工人去水泥作坊做工。”

弘治皇帝听抚宁如此说,心中的疑惑慢慢解开,他接着又问“抚宁,据你了解整个莒州还需要多少工人做工?”

抚宁略微思考一下说道“回皇上,据奴婢所闻单单一个何家镇,建成以后城的面积与莒州城不相上下,足可以容纳五六万人生活居住,以后必定各种商铺众多,再加上城外作坊,我想足够七八万人在此谋生。以后的何家镇,将会成为一个商业中心,此地正处在南北直隶的中心地带,商足以通达南北,照此趋势发展几年,必是一个繁华之地。”

弘治皇帝高兴地再次点头,几天来的心烦之事随之一扫而空。但他仍不能太大意,随即看向刘健问道“刘阁老,你可有问题再一个抚宁?”

刘健听闻抚宁的回答,心中疑惑也解了大半,不过此时他仍有诸多问题要做问抚宁,他首先问“请问抚公公,你可知道那些作坊内的工人每月工钱是多少?当地粮价几何?”

抚宁心道刘阁老还真是细心,这么细小的问题都注意到了。幸亏他在莒州时与梁大人与何志远吃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