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他染指的兵权,前期是因为他的能力,后期还要加上士族集团对他的支持,这一点到此也没有什么根本性的改变。
两个基础层面都没变,那他干嘛要折腾呢?
人们总在提所谓「窗口期」役,或是一场比赛,这种提法倒是正确如果是治国、经商或是人生选择,就要仔细琢磨琢磨了。
所谓机会,相当于把钥匙,而环境或者说是大势,则决定了你面前究竟是扇门还是一堵墙。
从古到今,无数人在面对所谓「窗口期」的幻像时,眼中只看到那把钥匙,忘了自己面前的还是墙,最碰得头破血流。
远的不说,单说与司马懿处于同时代的刘备,在得了汉中、丢了荆州的时候,就被所谓的窗口期所迷惑。
他看到的是曹魏实力暂时收缩,东吴的军动量暂时居于弱势,而自己和诸葛亮攒了多年的家底儿,此时竟然暂时居于优势。
于是刘备企图利用这个机遇期,捡软柿子捏,以为关羽报仇为名,先灭掉较弱的东吴,进而进攻曹魏。
最不济,也能捞到和曹魏南北对峙、二分天下的成果。
但刘备没看到是,曹魏强孙刘弱的基本盘并没有改变,蜀汉后勤困难的大问题也没有改变。
这种情况下去东进攻打吴国,其实相当于要在两辆疾驰的列车之间,利用短暂的空档穿行而过。
假使你已成困兽,不赌就是死路一条,这么千无可厚非。
可如果不是,那这么干就极其危险,任何一个偶然因素都可能让你万劫不复。
于是,就有了火烧八百里连营,刘备病死于白帝城的结局。
比起刘备,司马懿就要聪明得多。
他最大的聪明之处,就是只在大方向上自己的聪明,除细微之处,一概表现得守拙、僵化、不聪明。
政治上,对于所谓的窗口期视而不见,就是所谓的聪明的「不聪明」。
外战上,两次对战诸葛亮,他只看蜀军后勤补给困难、魏国国力强于蜀汉这两个基础之处,对于斗智、阵战这些细节一概不问,最后靠一个「拖」字,活活耗死了小自己两岁的诸葛亮。
与此同时,曹氏家族「短命」的[诅咒」还在延续。
曹丕亡时39岁,曹睿干脆只活到36岁。
曹睿留下的继承人曹芳,登基时才8岁而且这孩子不是亲生的,是过继过来的,连合法性都存在问从管理学来说,最高领导人频繁更迭,往往是巩固权力的大忌。
两代短命皇帝,最后留下一一个年幼又合法性存疑的继承人,这自然会让其他曹氏成员对皇位产生觊觎之心。
于是曹氏内部权力斗争,愈发激烈。
幼帝孤儿母,此时最能依仗的反倒是原来日防夜防的外臣。
与此同时,曹氏集团与颍川士族集团间的矛盾,也开始日益激烈,双方的合作关系,在曹芳这一代宣告破裂。
在这种局面下,司马懿愣是又蛰伏了九年多的时间,在确定大势已变,粗不可逆转之后,突然发动政变。
那一年司马懿已经71岁。从22岁入仕算起,司马懿隐忍了将近半个世纪。
可当机会真的到来时,却又表现得异常凌冽、狠辣,甚至说残忍都不为过。
曹爽、曹真等曹氏核心成员,以及他们的门客、家人、核心派系成员,还有楚王曹彪,背叛司马懿的王凌,一个没留,都被处死。
半个世纪的蛰伏,让司马懿比谁都明白不留后患的意义。
从技术角度而言,司马氏后来居上,的确是经典的不能再经典的案例。
初始阶段,尽可能避免冒险,始终让自己居于主流,以此求存。
之后,在既有的体系内,尽到切应尽的本分,同时以自己的才智和实力,保证自己不可替代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