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定价策略(1 / 3)

对刚刚发生了瘟疫的地方来说,医馆的门前人来人往的络绎不绝。李诺走进医馆,看到马贼之祸结束之后就赶回来的张仲景,已经和另外一个年纪差不多的中年人在忙碌了,估计是张仲景的助手吧,李诺猜想。

忙碌的张仲景没有注意到李诺过来,还是另外一个中年人提醒了之后,才发现李诺的身影。张仲景正准备行礼,李诺连忙阻止道“先生切莫多礼,我只是随便看看,这位是?”

张仲景放下手中的药剂,拉着中年人的手说道“国君大人,我正要给你介绍,这位是王熙王叔和,王太医乃是当世名医,曾任曹魏王国的太医令。”

“王叔和?原来是他。”自从张仲景愿意留在诺国之后,李诺专门去查询了张仲景的相关资料,而王叔和乃是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的关键人物。

王叔和,名熙,高平今山东微山县人。魏晋之际的著名医学家、医书编纂家。王叔和生于东汉建安年间,他学识渊博,为人诚实,32岁那年他被选为魏国少府的太医令。在中医学发展史上,他做出了两大重要贡献,一是整理《伤寒论》,一是著述《脉经》。

东汉末年,诸侯混战,许多书简当时造纸术尚不成熟,书都是写在竹简上的都散落佚失或残缺不全了,即使是几十年前才完成的《伤寒杂病论》也是同样的命运。作为太医令的王叔和深知这部医学论著的伟大价值,心中十分不忍,便下定决心使这部旷世奇书恢复其真正的面貌。于是他搜集仲景旧论,到各地寻找该书的原本,终于成功地得到了全本的《伤寒杂病论》,并加以整理和修复,将其保留了下来,将其命名为《伤寒论》和《金匮玉函要略方论》。

其中,《伤寒论》记载的乃是《伤寒杂病论》的伤寒部分的内容,《金匮玉函要略方论》记载的是杂病部分,后来,北宋名医林亿、孙奇等人奉朝廷之命校订《伤寒论》时,将之与《金匮玉函要略方论》对照,知为仲景所著,乃更名为《金匮要略》刊行于世。

之后,该书逐渐在民间流传,并受到医家推崇。南北朝名医陶弘景曾说“惟张仲景一部,最为众方之祖。”可以想像,这部奠基性、高峰性的著作让人认识了它的著作者,并把著作者推向医圣的崇高地位。

后世对王叔和评价褒贬不一,贬之者责其窜乱仲景原义。如喻嘉言攻击曰“仲景之道,人但知得叔和而明,孰知其因叔和而坠!”褒之者则认为王叔和编次《伤寒论》有功千古,尤其当该书处于存亡危急之际,王叔和使之保存并得以传世,其贡献之大不可泯灭。正像金代成无己称“仲景《伤寒论》得显用于世,而不堕于地者,叔和之力也。”北宋名医林亿曾曰“仲景之书及今八百余年,不坠于地者,皆其力也。”清代名医徐大椿亦称“苟无叔和,焉有此书?”

而除了整理《伤寒杂病论》,王叔和本人还著有《脉经》,总结汉以前有关脉学之成就,系现存我国最早脉学专书,书中总结脉象24种,又论述三部九候,寸口脉等,对古代的脉学影响甚大。

只听王叔和赧然说道“医圣明前,怎敢称名医,太医令也已经是过去的事情了,承蒙老师不弃,现在叔和不过是先生的一个学生而已。”

“学生?”李诺一时摸不着头脑。

王叔和解释道“后世对我整理老师的《伤寒杂病论》褒贬不一,我自身也知道有些地方难以理解老师的浩瀚学识,所以不敢居功。不过那时已经无法向老师求教,而这一世给了我一个机会。所以一听到老师的消息,我就辞了太医令的职务,专程赶到了诺国。也幸得老师不计前嫌,没有追究我擅自曲解老师的神作,将我收之门下。”

张仲景抚须开玩说笑道“叔和不必自谦,不是你的话,《伤寒杂病论》早就遗失在战乱之中了,后人又如何识得仲景之名,这个‘医圣’有你一半的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