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反制行动。
不曾想,反制行动还没拉上日程,就爆发了王强被人掳掠一事,顿时不淡定了。
不淡定,并不是证明他畏惧王浪军以此为借口兴师问罪。
而是通过王强被人掳掠的事情,联系到暗中势力作祟,这就可怕了。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一个王浪军都让他寝食难安了?
再蹦出一个屡杀不绝的暗中势力伺机而动,怎么能不让他头疼,恨之入骨呢?
恨自己无能,还是恨臣子无能,不能为他抹除暗中势力?
这会给他的人生留下污点,无能的象征!
这比杀了他还要难受。
可恨的是魏征还拿这事逼宫,当场气的遍体微颤,面色铁青,他愤恨欲死的转向大殿右侧看去,发现一个让自己更头疼的人…长孙无忌…
也许是惯性思维,习惯使然,下意识的寻找帮腔之人。
这一下就看见长孙无忌了。
问题是这家伙从替身事件中脱身而出,装出一副九死一生的凄惨模样,该怎么处置?
这且不论这家伙的真假,只论这家伙招惹了王浪军,不杀,不治罪只怕难以平复王浪军的怒火。
然而,让他突然发现自己少了这家制衡魏征一党清流,指不定会被魏征一党清流给烦死。
于是,他对长孙无忌即恨又爱的,怎么处理?
这时,长孙无忌窥见皇上瞟来复杂的眼神,迈步出班跪奏“启奏皇上,臣对魏丞相所奏的三本有异议。
魏丞相在三本中隐有夸大其词,暗射朝廷大臣之嫌。
更兼他把王浪军形容成不可力敌,只可拉拢,祈和的对象,高度,试问他把朝廷尊严置于何地?
而他一味地强词夺理,实为逼宫。
还望皇上严惩魏征,还我朝廷臣子一片赤子之心,齐心讨伐逆贼王浪军,树立李唐威信,为皇上总揽天下正名!”
“臣附议,凡我李唐治下不容逆臣贼子……”
“臣附议,异端分子不可留……”
“臣附议,王浪军对大唐心怀叵测,绝不能姑息养奸,理当杀一儆百……”
“臣附议,针对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否则会给朝廷酿成大患……”
“臣愿为先锋,替皇上征伐王浪军……”
“臣以为大可借助王浪军举办模特表演之际,设计王浪军妖言惑众,以惑乱天下之罪问斩……”
“臣附议……”
好么,长孙无忌一开口,众臣纷纷响应。
刹那间,朝堂内一片火热,相继站出来声讨王浪军的不是。
哪怕是对王浪军有好感,意动接洽的大臣,在这种大势所趋下,不得不站出来声讨王浪军了。
否则就会落下一个窜通王浪军贼子的罪名,吃不了兜着走。
到最后就剩下魏征一人,看着众臣在皇上面前声讨王浪军,看傻眼了。
你们一个个还要不要脸了?
墙头草,无耻之尤。
愤怒是免不了的。
主要是这种情况昭示着什么?
昭示着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在这个出发点上,一切都是乌云,可有可淡化……
什么功名利禄,在他面前不值一提了?
这算什么?
不,不对,自己也有私心,只是被他们的话给淹没了……
魏征眼见众臣势利的嘴脸,流露出愤怒而懊恼不失的模样,在心中暗恨不已。
不巧,李世民全看在眼里,喜闻乐见,很开心。
这才朕需要看见的一幕景象。
君臣之道,凡朕眼底莫敢不从,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