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8章 悯农(5更)(2 / 2)

襄阳是大本营,谁又会知道没有坏人潜入,对幼子不利?

尽管田间都是农户,甚至是士卒,也绝对不敢保证有敌军乔装的可能。

“你为何要来?”刘辩再问。

“回父王的话,孩儿昨日听到二弟在吟一首诗,想到其中的含义,就来田间劳作了。”刘昌如实说道。

小家伙竟想着来田间劳作?

刘辩忍不住想笑,却再次问道“那你倒是说说,刘哲吟了一首什么诗?”

刘哲是蔡二姐的儿子,极具蔡氏儒士家风。

刘昌再度施礼,继而效仿向来以文士自居的刘哲,将手背在身后,昂首道“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不等刘昌吟诵完整首诗,刘辩反而陷入疑惑。

刘辩可以确定,这首《悯农》是他说的,却着实想不起来对谁说过。

不过,刘哲小小年纪能够记下来,着实难得。

更加难得的是,刘辩不仅会背诵,还能发自内心的理解其中的含义,显然更加能等可贵。

“嗯。”刘辩故作思考,继而说“是首好诗,可你明白其中的含义吗?”

“孩儿当然明白,否则定然不会来到田间劳作。”刘昌言辞肯定道。

“不错,孺子可教,是父王的好儿子。”刘辩欣慰的说着,用食指刮了一下刘昌的小鼻子。

“父王在前割豆杆,若有遗落,记得拾起,万万不可浪费粮食。”刘辩说着,拍了拍小刘昌的肩膀。

“诺,孩儿谨记。”刘昌说着,像模像样的作揖施礼。

旋即,父子二人一前一后,一个割豆杆,一个拾起散落在地的豆杆。

刚巧,秋收的季节,浓浓的收获画卷,被赶来田间的某位文士看在眼中、记在心底,回到家中连夜绘制一张《秋意浓》。

好巧不巧,刘辩父子二人正是画中的主角。

遂,刘辩得知这幅画之后,改名为《悯农》,转赠给长子刘昌,命他切记珍惜每一粒粮食。

……

十天后。

随着全民秋收,庄稼很快便收割完成。

刚巧就在这时,益州传来消息。

戚继光的密信中称道——

只有少数敌军滋扰边境,并没有大股敌军入侵。

事实上,确实如戚继光所说,吴兰驻守的绵阳、王玄策驻守的阴平、辛弃疾驻守的汶山,时常有小股敌军滋扰,却是再正常不过。

然,即使经历过汉中之战,整个益州的派别并未完全归顺。

比如,‘土著’益州派就没有归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