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四章 闲谈(2 / 3)

从1983开始 睡觉会变白 2753 字 2020-06-15

名字早已高高刻在中国电影史上,但同时,他的时代也早已过去了。

……

不知不觉到了夜晚。

影视城依旧喧如鼎沸,许非的剧组也在拍,两个景区互不干涉,就是能看到清朝人、明朝人、洋人、仙女走来走去。

那两个名演员拍完八小时,又加了会班,已经闪人了。

暂时休息的功夫,许非弄来几条烤鱼和别的海鲜,谢晋一瞧把啤酒放下,摸出瓶黄酒来,乐道:“这个可以吃,对胃口。

知道我外号叫什么?谢八斤,喝黄酒有八斤的量。”

“我喝不惯,来白的吧。”

许非站起身,又对另一位道:“郎叔,您喝点什么?”

“我什么都好。”

郎雄用手虚护着杯,十分客气。

“那少来点白的。”

他给倒了点白酒。

《鸦片战争》有几位台湾演员,演奕山的葛香亭,演十三行老板的郎雄,都是早年从大陆过去的。

郎雄就是《推手》《喜宴》《饮食男女》里的那位,口音字正腔圆,底气深厚,听着非常舒服。

而且他这张脸,用李安的话讲叫“五族共和”,无论大江南北、两岸三地、乃至日韩新马、西方人看了,都觉得是中国父亲的形象。

私底下很幽默的,荤素不忌。

仨人就在古南粤街头喝酒,夜色朦胧,人群忙碌,昏黄和幽白的灯混在一起,似把全体笼罩上了一层薄薄的,磨砂般的颗粒感。

杨榕跟一群小伙伴在不远处歇息,她演个丫鬟,有台词和镜头,其他人属于群演。五月的天已经热了起来,蚊虫飞舞,小姑娘拿顶草帽玩,不时扇着驱赶。

“外国人就是惯,拍戏也要讲时间,多了还得加钱。我当年在制片厂,每天五毛钱补助,再早才两毛五,没人叫苦叫累。”

“那会拍戏也慢啊,一天一个镜头。您把《鸦片战争》挪到70年代,得拍两年。所以时代在变化,有些要坚守,有些坚守不了,就只能适应。”

“……”

谢晋又瞅了他一会,笑道:“你比我更像74岁,没年轻人的冲劲。”

“呵呵,冲劲有时不在表面的。”

许非嚼着花生米,跟他碰了一个。

“许总!许总!”

正聊着,一人跑过来报告:“有个老外吵吵起来了。”

“怎么回事?”

“好像小贩宰人了。”

“让老黄去。”

过一会又来,“剧组也吵起来了,又在抢景。”

“不是让他们协调好么?告诉他们,再吵谁也别拍了。”

休息都不安宁,一件件全是事。

“许先生年轻有为啊!”郎雄瞧着有趣。

“不敢当,只是胆子大先趟了一步。”

“你这可不止一步……”

郎雄打量着四周,暗叹此人不简单。

谢晋已经干了一瓶黄酒,在喝第二瓶,道:“你那部《风声》怎么样?搞出点动静就没下文了?”

“下半年开拍啊。”

“选景了么?”

“选了,就那城堡。”

谢晋一愣,想起海边悬崖上的那座城堡,不由笑道:“我就说你肯定不是拍婚纱照的,你小子早有谋划。

对了,你这戏到底讲什么的?大家都一头雾水。”

“呃……”

许非顿了顿,把《风声》的大概思路和剧情讲了一遍。

“照你说的尺度,怕不好过审。当年《芙蓉镇》就卡我的脖子,我到XX部辩理才让放映,现在保守势力不减啊。”

“《芙蓉镇》涉及敏感时期,《风声》又没有,它头顶上吊着免死金牌,根正苗红的主旋律。”

许非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