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赋的压力当然不大。
要不去大明各地问问,哪个大家族收不上田租?
至于幕府将军……他们并不直接掌控地方,而是靠着强大的武力,威慑大名。说白了,就是个带头大哥。
实力强大,能镇得住,自然能拿到税收,镇不住,那就开始打仗呗!
倭国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了明治维新。
他们搞废藩置县,虽然地方大名没了,但是财税体系依旧,国家可以征收高额的税收,支持他们兴建海军,殖产兴业,甚至赌国运。
假如单纯从财政角度衡量,甲午战争之前,大清才是“小国”,能运用到战争的经费,不足倭国的三分之一……没法集中全国的财力物力人力,不败才怪呢!
弄清楚了倭国的情况,回过头看大明,就不得不感叹一句,大明实在是太复杂了!
就拿农户来说,大明存在相当的自耕农,也有不少富农,即便是佃农,也不全是租种土地,比如某家有五亩田,觉得不够,就从地主那里租十亩来种,这个税该怎么收?
而且大明还广泛存在隐户,这些人并不存在于朝廷的黄册上面,他们耕种大户的土地,向大户交租,完全游离在国家体系之外。
也不知道能不能把他们算作大明的人。
“陛下,情况大体如此,如果不进行变法,只是提高税赋,像倭国那么征税,大明朝一时三刻就乱套了,是绝对行不通的。这也是臣一直以来,希望推行清丈的原因所在,只要清丈之后,藏匿的隐户没有了,巨室大族的土地收回来,无地少地的百姓得到了田亩,大家伙的田都差不多。这时候朝廷不但征税容易,甚至可以提高一些税收,十税一是完全可以的。”
“朝廷的钱多了起来,做事就容易了。像现在这样,集中兵力,覆灭蒙古,攻掠朝鲜,讨伐倭国……每一次用兵,朝廷都能有收益,这样一来,大明才能越打越打,越打越强。”张孚敬深深叹息道:“毕竟我们坐拥数十倍的子民,有着百倍辽阔疆域,所产茶叶,丝绸,瓷器,更是行销四夷……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岁入只是四夷的寥寥几倍,怎么也说不过去啊!”
“铲除豪强,消除巨室,取消中间这些免税免役的士绅官僚,实在是当务之急!陛下,顺天清丈已经取得成果,继续推动,刻不容缓,请陛下恩准!”
张孚敬说完,跪倒地上,紧随其后,贾咏也跪了下来,“陛下,内阁以为治国务必公平,财税务必合理。若只是顺天清丈,其他百姓心中不满,也会生乱,既然是对的事情,就不要犹豫了!”
“臣也赞同!”
吏部尚书桂萼站出来,紧随其后,方献夫,严嵩,夏言,悉数表示赞同。
最后大家伙的目光就落在了席书身上。
作为户部尚书,清丈跟户部的关系非常大,他究竟是什么态度呢?
“陛下,户部,户部理所当然,支持清丈,只是,只是户部人手有限,户部又没有干预地方衙门,若是下面胡作非为,借着清丈的机会,欺压百姓,中饱私囊,这笔账该怎么算?”
“由内阁来算!”
张孚敬道:“从户部十三清吏司调拨人手,协助地方清丈,都察院派遣御史,负责监督。吏部要针对地方官吏在清丈之中的表现,进行考评,内阁总揽清丈事宜。有功赏,有过罚!首先就是山东和河南,由北向南,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伴随着张孚敬的这一番表态,偌大的大明朝,终于全面动了起来。
所有山东地方官,被叫到了京城,张孚敬亲自给他们训话,讲解清丈要领,布置任务,吏部那边拿出了考评的标准。
在他们之前,锦衣卫的人就下去了,至于东厂动没动,那就只有黄锦知道了。
再不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