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连削三王(3 / 4)

刘卬最终同意了联手起兵。

应高在返回吴国,将游说结果禀告吴王刘濞后,吴王刘濞十分高兴,但转念一想,又担心胶西王刘卬只是口头答应,未必会真的起兵响应,毕竟口头约定的约束力实在有限。于是,吴王刘濞便又乔装打扮一番,亲自前往胶西,与刘卬当面订立了盟约。

胶西王刘卬决定起兵后,便将此事告知了自己的心腹大臣,命他们暗中布置,随时准备起兵,有些大臣认为此举不妥,规劝道,“天下只有一个皇帝,才是最为稳妥的。现在大王和吴王向西进兵,即使事情成功了,两王共治天下,难免会有分歧争端,祸患恐怕会就此缠身。何况,如今诸侯的土地不足朝廷各郡的十分之二,而且背叛朝廷也会让王太后担忧,这并非长远之计啊!”

然而,此时已经决定起兵的刘卬,哪里还听得进去这些谏言,非但没有同意,反而命人将这些反对的大臣们看管了起来,防止消息泄露,同时派人游说联络齐地其他诸侯王。

齐地六王皆是齐王刘肥之子,相较于与朝廷的关系,他们兄弟之间的关系自然更为亲密,因此齐王刘将闾、菑川王刘贤、济北王刘志、济南王刘辟光和胶东王刘雄渠皆表示愿意追随胶西王刘卬共同起兵。

虽然城阳王刘喜同样是齐王刘肥一脉,但却是以上几人的子侄辈,因此刘卬并未派人联系他,并在与齐地诸王盟誓起兵后,对他们说道,“当初刘喜的父亲(即城阳景王刘章)为了保全刘氏诸侯,曾参与攻打诸吕,如今就不要再让他冒险参与起兵了,等到事成之后,分些土地给他就行了。”

吴王刘濞在将胶西王刘卬拉上战船后,为了增强叛军的实力,又派人前往楚、赵、淮南等被朝廷削藩和与朝廷有旧怨的诸侯国,与他们相约起兵。

楚王刘戊作为削藩的第一个“受害者”,虽然已经返回了封国,但每当他回想起在京城的遭遇,仍然感到后怕不已。担心日后会继续遭到迫害的他,面对吴王刘濞的拉拢,干脆将心一横,也答应了起兵反叛。

赵王刘遂是赵幽王刘友之子,当初吕后将刘友幽禁而死,又废除了刘遂继承王位的资格,虽然汉文帝即位后又封他为赵王,但在汉文帝二年(前178年)却削去了赵国的河间郡设立河间国,这让刘遂对朝廷一直毫无好感。如今,自己的封地又再度被削,他心中的怨气可想而知,因此面对吴王刘濞的起兵建议,他根本没有多想,便同意了联手反叛。为此,刘遂不仅暗中谋划起兵之事,为了增加成功的几率,甚至还派遣使者前往匈奴,与匈奴商议联合南下事宜。

淮南王刘安则因为当初父亲淮南厉王刘长被汉文帝所杀、自己又被废除王位继承资格之事,一直对朝廷耿耿于怀,虽然后来汉文帝为了平息事态,又将刘安封为了淮南王,但原本的淮南国却被一分为三,实力大为削弱。因此,淮南国这次虽然没有在削藩范围之内,但本就对朝廷颇有怨言的刘安,还是决定与吴王刘濞联手反抗朝廷。

不过,淮南王刘安虽然决议反叛,但他的兄弟衡山王刘勃和庐江王刘赐却对吴王刘濞的提议毫无兴趣,虽说他们也是刘长之子,但在“宗法制”下,他们原本根本没有继承诸侯王之位的资格,正是因为汉文帝,他们才得以成为诸侯王,再加上如今削藩又没有涉及到他们自身,因此并不像其他诸侯王那般对朝廷充满怨言,所以并未同意参与叛乱,不过由于父亲之死,他们虽然没有同意叛乱,但也没有将吴王刘濞等人的阴谋告知朝廷。

在觉察到吴王刘濞的反迹之后,在吴国担任郎中的枚乘写了一封《上书谏吴王》,规劝刘濞审时度势,放弃造反的念头,但刘濞并未采纳其建议,枚乘因此离开吴国,前往了梁国,与梁王刘武交游。其他一些不看好吴王刘濞的贤才,也纷纷逃离了吴国。

此时的天下,虽然看上去仍然是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