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威严公子道“康王,你也坐,你我兄弟,坐着说话,不须如此拘谨。”
被称作康王的公子摆手道“皇兄面前,哪有愚弟的座。”
这威严公子正是郓王,宋徽宗第三子,目前活着的儿子中排第二,仅比太子小一岁。但却比太子还受徽宗的宠爱。
皇帝的儿子,皇帝喜欢的原因,往往不外乎两个,一个是子凭母贵,母亲受宠,儿子自然受宠,历史上不乏因为皇帝宠爱某个后妃而更改储君人选的;另一个原因就纯粹是皇子自身讨喜,跟皇帝相处亲密。
郓王赵楷恰好这两点都符合,他母亲是皇帝最宠爱的妃子之一,而且跟皇后自成一党,在宫中过去连先皇后都让着她们,同时赵楷极有文采,他参加科举能考中状元,可为什么去考状元,皇子又不能去做官,而且颇有些胡闹的成分,其实不过是为了讨皇帝欢心,如果被臣子知道了,反而容易引来弹劾,攻击皇子蔑视科举。事情不出意料,当赵楷的文章被考官推送到宋徽宗面前的时候,徽宗窃喜不已,悄悄点了第二名为状元,让赵楷没有成为文官眼中的焦点。
赵楷文采斐然,深得皇帝喜欢,每次大宴群臣,尤其是宴请蔡京这样的宠臣的时候,往往都让赵楷陪侍左右,不是刻意冷落太子,而是这种场合,只有赵楷的文采才能发挥用处。宋徽宗和蔡京这些人都有好文采,兴起了赋诗作对,赵楷往往能够唱和呼应,而太子木讷,往往无法对答,十分扫兴。
自己得宠,年岁也相当,赵楷其实已经拥有了极强的皇位竞争力,所顾虑的,其实只有宋朝所谓的祖制。至于太子,不是赵楷自负,事实上他早就已经压制的太子喘不过气,如今只是在苟延残喘。在皇宫里,太子赵恒过的小心谨慎,不敢有任何声色爱好,各种用具甚至比普通庶出的皇子都不如,不是富庶的北宋宫廷供不起他,而是他有意为之,以免给外界留下任何废除他的理由。
太子之所以当的如此卑微,跟赵楷皇次子当得得意是同一个原因造成。当年宋徽宗还没继位之前,只有一个妻子王氏,王氏生性端庄贤淑,但在浪漫气息浓厚的宋徽宗眼里,没有任何吸引力。所以徽宗早在做皇子的时候,就跟太后宫里的两个女官郑氏和王氏安通款曲。
后来宋徽宗之所以能继位,其实全是向太后极力主张。当时按照任何继位顺序,其实都轮不到宋徽宗。因为死去的皇帝宋哲宗是宋徽宗的兄长,宋哲宗英年早逝没有留下儿子,只能由同辈兄弟继位,可即便要让弟弟继位,宋徽宗也不是排第一的,别的不说,宋哲宗有一个一母同胞的亲哥哥简王赵似,可惜宋哲宗和简王的母亲地位不高,宫中掌权的是向太后,甚至宋哲宗和简王都只能认向太后为嫡母,生母反而不能认。
宋哲宗死后,第一顺位就应该是最亲的胞弟简王,如果不立简王,按照宋哲宗辈皇子年龄,最年长的是申王赵佖,不立嫡就立长,这是原则。即便长幼、嫡庶这些原则都不顾,按照才能,端王的行为举止,当时就不被认可,整日间游手好闲没有正行。
但向太后喜欢端王,也就是后来的宋徽宗,极力主张立端王。声称自己没有儿子,这些皇子都是庶子,这样就抹除了简王身上的嫡传优势,反对庶长子申王,理由是申王有眼疾,这样就抹除了申王的年龄优势。
可是大臣们也无法接受端王继位,因为实在是太荒谬,其中宰相指出端王赵佶“轻佻不可以君天下”。向太后针锋相对,搬出已经死去的宋神宗,说他老公活着的时候曾经说过“端王有福寿,且仁孝,当立”。
假如宋神宗当初真的有这样的遗照,那都轮不到宋哲宗年幼继位,宋徽宗早就该继位。因此向太后分明是在强词夺理,最后谁说了算,其实就看谁的力量大了。
向太后得到了曾布、蔡卞、许将等一些大臣的支持,最后成功将宋徽宗强行推上帝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