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有些夸大,事实上没有苗刘兵变,赵构也不会相信武将,这是赵家人的本性,是赵匡胤给子孙留下的最错误的政治智慧。
不过这件事已经发生,跟李慢侯也没什么关系。其实要说有关系,也有一些。赵构仓惶逃到杭州,把给宋神宗这个已经隔了好几代的皇帝忌辰当做一件大事来办,让文武百官都来进香,其实是有很大的象征意义,宋神宗身上最大的象征就是他支持王安石变法,而蔡京之辈,又被看做是王安石党羽,之后的李纲、宗泽等主战派,都是蔡京提拔的,也都支持变法。
赵构仓惶逃到江南,已经引起了官僚集团中对他怯懦的不满,用祭拜宋神宗,间接的表达他对王安石派的支持,就是这次法事的意义。而且后来赵构召回流放的蔡京家人,也是同样的道理。
可惜的是,一场兵变,让赵构的政治作秀,彻底变成了一场闹剧。
之前还他还诏命李慢侯将几百个女真俘虏献俘,也是作为他主战的一种政治宣言,可惜李慢侯没有配合他。
出现了兵变,赵构当然没什么作秀的念头,现在他最大的诉求,只是保住性命。
在这段时间,除了王渊等西军将领,康履当太监团体,最受宠的文官,大概是叶梦得这个家伙,他激起了杭州的陈通叛乱,非但没有受到任何处分,反而步步高升,更是在赵构逃到杭州后,成了宰相。最大的原因,其实就是因为他之前是杭州知州,在杭州拥有其他官员无法比拟的人脉。有他支持,赵构才坐得稳。
现在的杭州知州则是康允之,之前丁进叛匪围攻寿春的时候,他据城死守,等到了刘正彦援军,最终逼降了丁进。可以说他因为能打,被任命为杭州知州。刘正彦因为跟他有过合作,本来甚至能跟康允之这样的文臣结成同盟,只可惜刘正彦太蠢。刘正彦蠢,康允之却不蠢,利用跟刘正彦熟悉的优势,在叛军跟皇帝之间周旋,请皇帝登上城楼直接向叛军训话,这样才能终止叛乱。
赵构战战兢兢的爬上了杭州城墙,问苗傅和刘正彦他们想要什么,这两蠢货,此时还真的以为他们会得到赦免。苗傅告诉赵构说,他们起兵是因为王渊勾结宦官,惹的天怒人怨。
苗傅说皇帝不该重用宦官,汪伯彦、黄潜善昏庸误国,却能身居高位,王渊不能抗敌,却因结交康履这样的宦官,现在都做了枢密使这样的权臣,他苗傅立功不少,却只在偏远的地方担任团练,告诉赵构说,他们已经杀了王渊,并捕杀了在外的宦官,要求赵构杀了康履、蓝圭、曾择等太监。
赵构忽悠苗傅,说太监误国,罪不至死,论罪该流放。并承认自己没看到苗傅等人的功绩这个错误,表示要升他们的官。苗傅借口说,要当大官,他只要勾结宦官就行了,何必带兵来清君侧。事实上他要是真的有勾结宦官的手段和心机,还真的不会沦落到铤而走险发动兵变的地步。
就这样,赵构被迫只能杀了那些宦官。而王渊早在兵变刚开始,就被刘正彦亲手杀了。王渊到死都想不到他一手提拔的刘正彦会杀他。就像赵构也没想到,苗傅这个在西军排挤下的外系军官,被他一直维护却会反他一样。
蠢人有时候做事情,真的能气死聪明人。
赵构按照苗刘二人的要求,杀死了宦官之后,苗刘二人这时候怕了,担心赵构秋后算账,他们继续要求赵构让步,他们要求赵构退位,传给太子。赵构有一个儿子,现在才三岁。赵构最后也只能退位,做了太上皇。
一直在妥协,一直在拖延,直到韩世忠、张浚等人赶来,诛杀了刘正彦,苗傅逃跑,这场闹剧才结束。当韩世忠带着大军,冲到赵构面前的那一刻,被叛军围困了一个月的赵构是什么样的心情,没人知道,但以后每当想到这一刻,他可能都会对韩世忠抱有极大的感激,这让秦桧想要构陷韩世忠的时候,赵构无论如何都下不了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