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来的,比如限制规模,一年印一百多万贯;还有换界制度,钱引一界是两年,到期作废。但如果完全作废,钱引也不可能被人接受,因此有换界制度,到期之前,老百姓拿旧引换新引;还有称提制度,当钱引贬值严重,朝廷可以拿出现金兑换钱引,保证钱引的含金量。
但这些制度,都是用来保证钱引信用,可在不同人手中,不同目的下,制度是不可能得到贯彻的。
首先限制措施就被突破了,南宋印的钱引数量已经不能用一百万贯来限制,一千万贯都打不住,过量的钱引必然贬值;换界也被当成了另一种敛财工具,老百姓拿旧引换新引,是有手续费的,官府可不承担这种成本,这种以旧换新的费用,叫做贯头钱,越收越高;保证信用的称提,也变味了。官府拿出现金定出一个汇率来兑换钱引,目的是为了稳定钱引的币值,结果官府兑换的时候,市价已经很低,他们定出一个比市价更低的兑换比例,结果反而助长了钱引贬值。
这些文官玩不好之后,就动用权力强制。印钱引的最大原因,主要是铜钱不足。他们限制老百姓储存铜钱,规定平民之家最多只能储存一万贯铜钱,官宦人家最多可以储存两万贯,试图将铜钱逼入流通领域,让钱引成为储存货币;为了对付老百姓隐匿,就祭出了鼓励告发这种邪恶手段。
为什么不多铸铜钱呢?
因为成本太高!
在南宋低效腐敗的管理体系下,铸造一千文钱的成本高达两千四百文,所以赵构才不断废除各地的钱监,停止铸钱。
印钱还能印赔?南宋就是!
李慢侯在扬州印的藩引之所以稳定,最大的问题其实不是有粮食和食盐做保证金,其实是严格执行了那些制度,有数量限制,也会动用粮食、食盐来收取过多的藩引,杜绝过度编制,甚至抛售铜钱稳定币值,而不是利用这些手段搜刮。
双方围绕钱引和藩引问题,争吵了好几天之后,双方都累了。赵鼎派开始怀疑这些藩引是否真的在扬州官府手里,哪怕他们拿出了所有的账簿。
最后吕颐浩和李慢侯做出了担保,表明这些就是扬州官府再管这才让赵鼎派没有话说,同意了吕颐浩要用淮引递解军费的建议。
问题是吕颐浩为什么会支持淮引呢?李慢侯真的放弃印刷藩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