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八节 财政(1)(1 / 3)

宋耻 狂人阿Q 3103 字 2020-07-25

随着航道持续延伸,东藩府的财政收入也是持续增长,现在国内的两税收入已经很少,农村土地收入总计只有两百万贯,这跟宋朝祖制里的上供是一个级别,已经不算轻了。

主要还得靠商税、地税,商税主要指的是盐税、港税这样的收入,地税指的主要是城市地产税收,地税是大头,各大城市、集镇,总计能收到五千万贯收入,地税是极高的,但其他杂税都不会出台,在东藩府经营,该交多少税是明明白白的,不会多也不能少。

由于地税太高,被认为是城市百姓穷困的主要原因,因为地税太高,租金就多。哪怕非商业区的地产税是十分低廉的,相差可达上百倍。体现在房租上,就是繁华的地段,一间同样大小的地块,一天租金可能高达一贯钱,同一座城市,后街尾巷的地块,每天可能只需要几文钱。

目的是通过税收,将有价值的地皮,交给最能使用他的人手中。不能利用地皮的人,可以居住在偏僻的地方,甚至可以搬到乡下或其他城市,这是商业原则,以效率为先。

地税已经很高,齐州如今的人口已经增长到了五十万,每年征收的地税高达五百万贯,是东藩第一纳税城市。而扬州人口增长更快,已经达到一百八十万人,地税也不过如此,相差比以前更悬殊。

所以在地税上挖潜力,已经不行了。只能想其他办法,盐税也不能增加,征收的盐税这几年实际上都在下降,已经降到了八百万贯,因为每个吃盐的百姓得分摊盐税,每个人都要吃盐,因此每个人承担的盐税差别不大,税收更多是压在了穷人身上,富人不在乎一贯钱,可穷人却承担不起,增加盐税不合理。

但是港税还有很大潜力可挖,一亿贯税收中,地税占了一半,其次是矿税,燕云、山东都是多矿地带,矿税有两千万贯。还有一千万贯金融收入,通行全国,甚至沿着商道贯通中西、大洋的纸币、汇兑业务,每年能有一千万贯的铸币税。最后一个大项,就是进出港税,只有一千万贯。

如今海贸已经极为红火,出海发财的商人家资巨万,以前为了鼓励出海,税率很低,如今该到了收割的时候。

进出港都要交税,税额是每艘船一百贯,内贸小船是免税的。每年收一千万贯,意味着有五万艘海船出入。这个数量已经意味着一个非常发达的贸易频率了,李慢侯记得,大航海时代的荷兰被称作海商马车夫,垄断了大多数海外贸易,所拥有的商船数量也不过一万五千艘。宋商如今垄断全世界最大的农耕帝国中国和印度的贸易,比以欧洲为中心的海商马车夫商船数量多几倍很正常,但也意味着此时的海贸水平,很可能已经跟16世纪的荷兰相当。

有一万五千艘海船的荷兰人,在只有两百万人口的基数上,就可以创新出现代金融业,诞生了股票、债券和股份公司,现在有五万艘海船的大宋,以一亿人口基数,同样也诞生出了很大规模的金融产业,其中就包括债券发行和保险业,但股份公司还没出现,宋商出海的风险,更多是实力雄厚的海商分担,不需要像荷兰人那样,集全民之力开设东印度公司才能闯进大海,因为宋商势力更雄厚。

金融水平越高,财政收入理应相应提升才是。英国人在工业革命之初,就拥有年收入三百万英镑的水平,相当于一千多万两银子,一亿贯铜钱。不过由于美洲白银涌入欧洲的关系,一千多万两银子,实际上不可能有一亿贯铜钱的购买力,但几千万还是有的。

商业社会的财政能力惊人,从任何一个环节征税理论上都一样,但会有一个传导时间,所以李慢侯希望先让富人分担,等几年后传导到穷人身上的时候,也许发展的经济已经稀释掉了这些增加的税收。

李慢侯不想打击内贸,这是推动国内协作分工的好事,大宋每年制造的海船超过万艘。绝大多数都是这种内贸海船,宋国本来就是船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