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牧,他们游牧的草原中心,必然有一座汉儿建造的城市。他们春夏居住在草原的牧场上,冬季迁入城市中窝冬。
契丹人依然是游牧的,不一样的是他们游牧的范围开始以汉人城市为中心,而不再是在广大草场之间转场。过去他们的转场,是受到山川、河流等地理条件影响的,是从阴山南北进行迁移,如今则是跟城市结合在一起,是在城市内外迁徙。
半定居的环境,给了大石一个条件,让他办起了契丹学堂。契丹人的子弟,年少时在学堂里读书,成年则在草原上放牧,精英进入府学,智者成为学者,甚至可以送去齐州学宫进修。
这样一套制度,不但大大降低了契丹人游牧经济的耗损率,没有大范围游牧的消耗,可以剩余更多物产,然后通过贸易转化为财富。
辽国已经成为中亚地区最大的生产者之一,虽然主要的生产者是汉儿,可契丹人也是其中一环。依托契丹人游牧经济产出,中亚汉儿城市诞生出规模庞大的皮革加工业、毛纺织业和棉纺织工业,费尔干纳盆地的棉花种植规模,已经是世界级的。
再生产棉花之余,这里的粮食能养活上千万人,如今这里才生活着一百来万人,远远没有达到极限。棉花生产也好,粮食生产也好,都还有大量土地可以开垦。缺乏劳动力,才是这里的问题。
由于这里的条件,让超过一半汉儿生活在这里,建造了四座城市。契丹人也有大量生活在这里,契丹人如今跟汉儿是共生关系。
契丹游牧,汉儿农耕,这样的共生,让他们合在一起其实也是半耕半牧,可是契丹人放牧比女真人更精通,汉儿耕作也比女真人更精通,加在一起的效率,比女真政权更高。这样的效率,在经过数以十万计的人口放大之后,终于产生了明显的效果。
更丰富的资源支撑下,契丹人人口增长,终于超过了女真人。但这更可能是因为半定居生活带来的结果,总之契丹人也可以像汉人那样,一家生育七八个孩子,而且大多都能建康成长。
经过一代人的成长,大石治下的契丹人数量终于恢复到了从前,从他在西域建立霸权时候的六万帐,东归之时的十二万帐,增长到了二十万帐,总人口百万出头。而老对手女真人如今,才不过六十来万,刚刚在西方站稳脚跟,征服基辅罗斯。刚刚不需要契丹人的支持,能够自给自足,自己打造兵器铠甲,而不在向契丹人购买。
拥有百万之众后,大石终于可以松一口气。让他更加自信的是,除了百万继续游牧的契丹人外,他还有一百多万汉儿。他刚到西域的时候,跟他过来的汉儿不过一千出头,主要是漠北军州的守军,后来几万燕云逃奴投靠他,当他东归的时候,已经有十万汉儿之众。东归之后,汉儿有了二十万人,这些年又从燕云地区涌入了十余万人。
而且投奔西辽的以汉儿为名的人口,并不都是辽人,很多人事实上是其他汉人,有南方宋国的汉人,甚至有西夏国的汉人,他们冒充燕云汉儿来投奔大石,大石睁只眼闭只眼,他并不在乎汉人的血统是辽人还是宋人,他也承认这些人是汉儿。
这些假借汉儿之名,投奔他的汉人,让他产生了一些心理上的满足,能吸引人口,向来都是儒家观念中的好事,管子、墨子、孟子都支持这样的情况,认为是圣王在世的象征。民归之如水就下,这是墨家的兼爱,是儒家的仁义,是王道基业。
这些投奔他的汉儿,带来了人口大爆炸,汉儿人口从三十万增长到了一百五十万,他倒也不担心,大辽时期,汉儿本就比契丹人多两倍,依然为大辽力量。如今他对汉儿,比前朝更好,汉儿更没理由叛他。
一百多万汉儿,能为他跟契丹人相等的军队,如今他已经可以自称控弦之士四十万众,成为匈奴、突厥那样的真正霸主,达到了契丹人的顶峰。
除了汉儿归附,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