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朱厚炜个人认为这并没有从根子上解决这个问题,一时间他也想不出太好的办法。于是就在这一条上画上了一条横线,写下“限制皇族,分封至海外”几个字,并打了一个问号,暂时搁置起来。今后在实践中慢慢探索吧。思索了一下,他又写下一条流民问题。
贯穿整个明朝,流民就像一个顽疾。尤其越到后面,大批失去土地的农民,为了躲避赋税、徭役、地租的追呼敲扑,不得已离乡背井,成为流民。
早在明初朱元璋时代,个别地区已经出现流民。到正统以后,流民几乎遍布全国,其中山西、河北、山东、陕西、河南、安徽、江苏、湖南、湖北、浙江、福建等地最为严重。估计,此时全国流民,总数大约有六百万人,占在籍人口的十分之一,已经成为大明王朝严重的社会问题。
地处湖北、河南、四川、陕西交界的荆襄山区,是当时流民的重要去所,这里山谷厄塞,川险林深,有大量沃土可供耕垦,封建统治也比较薄弱。从正统以来,流民涌入越来越多,至景泰、天顺年间,大约聚集了几十万。
面对流民的问题,朱祐樘接受了李东阳等人的意见,解决的办法是移民实边,已经初见成效。但是这项政策在很多地方并没有完全落实到位。据他所知,很多偏远的地方和边远山区还存在着不少隐户,这些人不愿意去那些边境苦寒之地。他们都是社会不安定的因素。朱厚炜又写下彻底清查隐户,全力开发台湾,就近安置。
之所以想到开发台湾,原因很简单,只要是个后世的中国人就有切肤之痛。朱厚炜作为穿越者,对中国的这个战略要地,被敌对势力掌控用来拿捏中国这件事恨之入骨。早日消除台湾这个隐患的心思,从穿越到至今,一直藏在他的心里,这辈子他一定要做好这件事,为子孙后代消除隐患。
王府外面,远远地传来了四更天的梆子声。转头向外看去,月光如水,洒在外面的庭院里,仿佛。镀上了一层银膜。朱厚炜揉了揉有些酸涩的眼睛,站起身来,推开书房的门,他走了出去。
独自漫步在院中,看着深黑的天空,一轮圆月散发出淡淡的银光,天空中并没有云雾的遮挡,月光显得越发明亮,这在往常,是很难见的。眺望着夜空,他的思绪又发散开来……
明代中期,随着封建土地所有制高度发展,阶级矛盾日趋激化,各地农民反抗地主阶级的统治,从逃亡到抗赋抗役,从“盗矿”到武装反抗“矿禁”、“封山”;从抗租到武装“踞田夺地”,斗争形式多样,规模越来越大。
其中在正统时,爆发了叶宗留、邓茂七起义,他们以矿工、农民为主,曾攻占了闽、浙、赣三省部分地区。天顺、成化时,在荆襄山区又爆发了刘通、李原领导的大规模流民起义。
这些起义虽然最终失败了,但在广大流民的坚持斗争下,朝廷不得不在荆襄山区设立郧阳府,增置竹溪、郧西等七县,允许流民开垦荒地,成为合法编户良民。
一段记忆闪过他的脑海,朱厚炜猝然一惊。他隐隐记起在原来时空的正德初年,也就是这个时空的弘治二十年,在河北出现了杨虎、刘六等领导的起义。
起义军攻占了北直隶、山东、河南、山西许多州县,“横行中原”,并曾三次进逼北京。此外,在四川、贵州以及广西等地,还先后爆发了许多少数民族的起义。
想起这些,朱厚炜不由得汗出如浆,他隐约记得杨虎、刘六起义就发生在最近两三年内,事情的起因好像是”马政”之害。
记忆越来越清晰,有人评价明朝为“江南之患粮为最,河北之患马为最”抨击这两大弊政吗?尤其是河北山东的马政,加上地方官的迫害,导致了大量的养马户因此破产,成了一无所有的流民。
杨虎、刘六这两大响马头子勾结在一起,率先打出了反对朝廷暴政的起义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