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有了与李东阳一行人途中相遇的一幕。
在李东阳一再追问之下,张老汉声泪俱下讲出了这段隐情。李东阳紧绷着脸没说话,一副怒不可遏的样子。书僮李荃对缩在一角兀自抹着眼泪的张老汉说“张老爹,你这么多苦处,为何去年见到我家老爷时,你都不曾讲起?”
张老汉畏葸答道“李小哥,小可不敢讲。”
“为何不敢讲?”李荃追问。
“哎,李小哥,小可心想,冤枉钱已经花去许多,如果讲出来,这些当差的老爷一怪罪,又跑来找碴子拿咱,那小可花出去的钱,岂不白白打了水漂儿。”
“真是岂有此理!”李东阳腾地站了起来,脸涨得通红。他恨恨骂道,“京城之内,辇毂之下,竟有这等徇私枉法鱼肉百姓的公门败类。张老爹,这些人你可还记得?”
“记……啊,不,不记得了。”张老汉吞吞吐吐。
李东阳知道他仍心存顾忌,便压下火气耐心开导“张老爹,你不用害怕,有我李东阳给你做主,看还有什么样的人敢来欺负你。你只要肯讲出来是哪些差人敲榨过你,我必将他们捉拿归案绳之以法,拿走的钱一厘一毫也得吐出来。”
“阁老大人,您,您,您老的话可是真的?”张老汉神情有些激动站了起来。转而又变得神肿习黯然,自言自语地嘀咕道“算了,小可再也折腾不起了。李阁老,您帮得了一时,也帮不了一世。小可年纪活了一大把,也不敢相信日头能从西边出来。”
“老人家此话怎讲?”李东阳温颜问道。
张老汉说“小可打从知事时起,就常听人言,天下乌鸦一般黑,要想不官官相卫,除非日头从西边出来。”
“张老爹,你不要瞎说。”书僮李荃瞅着李东阳的脸色似乎又要阴了下来,便及时提醒。
张老爹这才意识到失言,也不知道是否闯祸,只得慌忙掌了自己两个嘴巴,往地上一跪,说道“小可一时图嘴巴快活,说话扎着了李阁老,还望大人不记小人过。”
李东阳瞪了书僮李荃一眼,意思是责怪他多事,然后又亲自挪身扶起张老汉,好言说道“张老爹,你不要听李荃的,您方才说得很好,请继续讲下去。”
张老汉的头摇得货郎鼓似的,说“都是咱小老百姓嘬牙花子的话,再不敢讲了。”
眼见张老汉疑虑甚深,李东阳索性用起了激将法“看来,张老爹是不肯信任我这个阁老啰。”
“哪里哪里,李阁老府中李小哥时常照顾俺家的生意这么多年了,把天大的恩典送到小可家中,小可生生世世都感激不尽,哪还有不信任的道理。”
“既是信任,为何不肯畅所欲言?”
张老汉迟疑了一下,问“阁老真的想听?”
“真的想听。”
“那,恕小可冒昧,先给大人您念几段京郊流传的顺口溜。”
……
听完这段故事,梁储知道了两首民谣的来源,闷头闷脑想了好一阵子,才抚髯叹道
“京城天子脚下的老百姓,比之外省,一张嘴也格外地尖刻。什么‘一部五尚书,三公六十余’,这明显是讥刺刘健在位时赏典太滥,不断地给人升官晋爵,故朝廷多了不少秩高禄厚的闲官。
刘健本意是想给当官的捞点实惠,没想到因此而弄出一个大隐患来。这几句顺口溜也算是言之有物。至于第二首,说什么当官的都姓贪,长安道上不见青天只见官,此语有失偏颇。”
李东阳苦笑着说“偏则偏矣,但绝非捕风捉影,老百姓盼清官,把清官比作青天,自古皆然。但历朝历代,清官莫不寥若晨星。我大明开国洪武皇帝,吏治极严,那时有一个户部主事贪污了十两银子,被人告发,洪武帝下旨给他处以剥皮的极刑。可是现在呢,连一个吏都称不上的公门皂隶,办趟差也不止敲人家十两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