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梦鸿,1442出生,今年七十六,又称罗清、罗静、罗英、罗梦浩、罗因,号无为居士,人称罗祖,山东即墨人,曾经是直隶密云卫戍兵。
罗梦鸿十四岁从军,二十八岁时便把名下军丁退了,让子孙顶当,自己则一心修行办道,苦修十三年,于成化十八年(1482)自诩明心悟道,乃创立罗教,初称“无为教”,依附宗门临济宗,从者颇众。在崂山一带,民众皆信无为教,不知有佛教三宝。
太监张永等徒众记其言为《苦功悟道卷》等五部宝卷,弘治十五年刊行,史称“五部六册”。罗祖曾因传道下狱,后获释出狱,仍回密云一带传教。弘治十八年时,永安公主朱秀英无意撞破太监克扣案,引出白莲教案、宫廷刺杀弘治案等一系列震惊当世的大案要案。
锦衣卫东厂顺藤摸瓜,连续破获白莲教暗桩,侦查发现罗教与这一系列案件有牵连,罗梦鸿因此被朝廷通缉,再次亡命天涯。为了逃避追捕,罗梦鸿改头换面,以道门的形象对外开始布道。布道过程中,罗梦鸿结识了一位葡萄牙传教士,获得了一本圣经,仔细研究过以后,他在罗教教义中吸收了部分天主教的教义,这是原时空不曾有的变化。
新的教义使得罗教更有逻辑性,更加的蛊惑人心,从此,罗教有了严密的组织,渐渐发展壮大起来。罗梦鸿在罗教的传播过程中,巧妙地利用伪造的《御制护道榜文》的办法,假借皇帝诏敕的名义,大量印发五部六册,通过各种渠道,流通天下。
罗教教义简单,几无玄妙的哲思,仅要信众努力遵奉罗教,即可得救,回归到“无生父母”身边。如此简单的教义,吸引了贫苦的普罗大众,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弘治年间,罗教教团就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吸收了天主教教义之后,罗梦鸿开始自称上帝之子,耶稣的弟弟,描绘一个天堂的世界。对外宣称只要姓罗教,死后就能上天堂。因为具有一定的逻辑性,新罗教教义渐渐蛊惑了一些读书人,甚至相当一部分朝廷官员。
明朝人延续了中国古代的一种坏习惯,那就是人们对身前身后事看得特别的重,尤其是身后事格外的注重,就是视死后如生前,很注重生后的归宿。俗话说:鱼为诱饵而吞钩,人为贪婪而落网。
最近十年来,朝廷官员的俸禄成几何级增长,官员手头上宽裕了,也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官场开始盛行一股奢靡之风,有官员开始为自己购买墓地,相互之间攀比建起了活死人墓,各式各样的墓地极尽奢华。罗教乘虚而入,罗教教义中描绘了所谓天堂,在一些信仰缺失的官员中很有市场。一些官员也开始成为罗教的信徒。罗教的触角逐渐深入到朝廷的体制之中。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整个社会都受到了冲击。罗教又开始利用手中的官场资源,开始涉及各种商业活动大肆敛财。临邑“自杀”案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荒唐的案件。起因是罗教看中了登州商人名下的铅矿,看中了其中蕴含的巨额利润。
随着军队火器化,加上大明工业革命的迅速发展,市场对铅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因此铅的收购价已经被炒到了一个惊人的程度。临邑铅矿所蕴含的利润惊人,每个月能为登州商人带来上万银元的收入,如此的暴利引起了罗教的觊觎之心,这个矿区离罗教的总坛很近,嘴边的肥肉真是让人眼馋。
为了得到这个矿区的开发权。罗梦鸿首先是让人前去和登州商人谈判,要求收购他名下的铅矿,那登州商人又如何肯就犯,这才招来了杀身之祸。引出所谓“临邑自杀”案,说白了就是人为财死,鸟喂食亡的故事。
……
言归正传,让我们把视线回到清风观。
猝不及防下,骆文被捆得像粽子一样,罗梦鸿让手下把他押到了三清殿主殿的后院,关在一间石屋子里,吊在了房梁上。四名黑衣人负责看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