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 不辨风尘色 安知天地心(上)(2 / 5)

看来,这套方略却存在着两处巨大的隐患。长源,你可揣度一下!”

李泌听了,轻轻做了个吐纳,闭目静坐了起来。李亨也不去打扰他,只静静捕捉着他脸上的变化。

这是二人自小养成的沟通习惯,将一些不便出口的话完全交由对方去揣度体会,并以此作为互为知己的证明。

整整过了半炷香的时间,李泌才长长的出了一口气,缓缓地睁开了眼睛,说道“陛下是在担心太上皇和郭、李二将吧?”

李亨听了,释然地点了点头,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用先前的平叛方略,事缓而遗弊少,非一朝一夕之功。臣曾估算,大致需要两年左右。凤翔行在虽为战时“西京”供陛下驻跸,毕竟与长安不能相提并论。故此,陛下担心运输线过长而江淮运来的粮秣供应不足。另外,据中使奏报,太上皇在成都经过一段时间的调养,身体已大为康复……江淮诸王虽有永王之前车之鉴,但随着平叛的进行,势力也日益强大……”说到这里,他顿了顿,整理了一下措辞,才道“陛下当是希望尽快克复长安、洛阳,以求后顾无忧。反之,如果是太上皇或其他诸王先入长安、洛阳,则或有同室操戈之忧。”

李亨盯着李泌,没有打断他,但他一双黑白分明的眸子里却满是对这位知己的赞赏。

李泌知道在这个话题上自己不可多言,便将话锋一转,继续说道“另外,怕是陛下也担心平叛时间一长,二将功勋日大,将来难以辖制。”

听到这里,李亨点点头道“长源,并非朕不信郭、李二将的忠心,但朕为大唐江山社稷计,不得不如履薄冰。当年太上皇何等信任安禄山那贼,可到头来又怎样呢?还不是生生造成了这一场祸患!太上皇当初在马嵬驿就明明白白告知朕,‘莫要这李氏的江山将来没有姓安,却又姓了郭’。”

李泌听了这话,浑身打个冷战,一股凉意从脚底直至顶梁。

李亨看出了他情绪的波动,忙补充道“当然,朕也看未必如此!太上皇当是多虑了”,这话似是在安慰,又似是在辩解。

李泌又怎能揭破这层窗纸?只得似是而非的点了点头。

说到这里,李亨笑问道“长源,依你看,如今郭子仪、李光弼都已权倾朝野,若将来克两京,平定四海,朕怕无官以赏之,那可如之奈何?”

李泌听了大惊,刹那间头上冒出一层冷汗,忙仆伏在地回道“仆有一策!愿陛下采纳。”

李亨忙笑道“长源你慌什么?朕问此事就是相信你必有良策。速速平身,与朕道来。”

李泌仍仆伏在地不肯起身,口中奏道“仆以为,自汉至隋以来,对功臣的封赏都采用实封制,可以由子孙继承。我朝开国之初,因为还未得关东土地,故此实行虚封制,又多用官爵赏赐功臣。如此以来,又造成两大弊病‘非才则废事,权重则难制’。那些因功获封高官的人,不为子孙的长远考虑,就会趁着手中有权为自己谋利,无所不为!假如安禄山那贼当初有个百来里地的封邑,还能传给子孙,或许他就不会轻易造反。将来如果天下平定,不如乘机恢复实封制度,再大的功臣,也不过封他个两三百里地的封邑,充其量就是个小郡的土地,于国家没有大的损害,但对那些功臣来说,却是万世之利。请陛下明鉴!”

“好!”李亨一拍大腿,笑道“长源,朕就知道你定有妙策。果真不假!你放心,将来四海平定,朕定要实封你高爵。还有,你喜欢读书,朕就将府库中藏书任你选去,再为你将衡山‘端居室’修葺扩大,成为天下第一书院!可好?”

“臣不敢居功!唯尊陛下圣裁。”李泌只得用话敷衍着谢恩,头上仍是冷汗直冒。

两人又闲谈了片刻,李泌才告辞出来。直到出了大门,在仍有些料峭的寒风中,他才长长出了一口气,心中叹道“李泌啊,李泌!你就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