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九二章 双翼(2 / 2)

了12丈(约276米)左右的大翼船。

相比于分散出击,试图寻找敌军薄弱点进行突破的小翼船,大翼船出战时所选择的阵型就严密和齐整许多了。

不同于轻骑的游弋作用,大翼所对应的重骑的作用,是冲击敌军正面,为后军的主力凿开一条直取敌军中军的道路。

在战鼓的激励下,划桨手们卯足了劲,让大翼船保持着极高的速度齐头并进,两军在宽广的水面上相对冲锋,如同两支铁甲重骑的正面碰撞。

在这样的对抗中,能决定两方胜败的最大因素,只能是船身的坚固程度,即造船技术的高低。

其余冲击速度、碰撞角度等虽然也都为人所考虑到,但都算不上是决定性的因素。

碰撞,在短短一刻钟的时间里迅速上演。

没有火药,因而没有爆炸。

然而眼前两军船只迅猛的碰撞,仍然给人极强的视觉震撼。

从极快到极静,强大的冲量造成了极大的形变,其中蕴含的强大能量只能以船体的猛烈损耗释放。

船体的剧烈摇晃,导致两边的水兵虽然在命令之下极力想要稳住身形,仍是有不少人不由自主地在惯性的作用下被甩了出去。

幸运点的会被甩到水中,可以在从震荡中清醒过来后再伺机游回去。而不幸者,则会被直接甩入敌方阵中,后果可想而知。

碰撞的轰鸣声震撼得仔细观战中的扶苏耳膜刺痛不已,远处芦苇荡中的飞鸟似乎也受到了这般声响的影响,纷纷飞往更远处。

这一次,即便是扶苏这样的水战门外汉,也能看出楚军占据的极大优势。

从他的角度,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在碰撞中受到巨大损伤而损失战力的,大多数都是齐军的船只。

在先后灭亡吴越之后,两国的优秀造船师,以及他们掌握的,在这个时代十分先进的造船技术就自然涌入了战胜国,楚国。

有了技术的支撑,楚国战舰更新换代得极快,在水战理念上也领先了列国许多。

楚军战船的船体显然比一味追求坚固的齐军船只在柔韧性上领先巨大,在遭到碰撞之后,坚硬的齐军船只纷纷折断船首,甚至从中部断裂,彻底退出战场。

而反观楚军的战船,虽然受伤同样严重,但船体受损大多数都只集中在直接碰撞的头部。

船首并非是断裂,而是凹陷进去,这一设计使得碰撞产生的冲击力被凹陷吸收了大部分,对于船体的其他部分,损伤便很有限了。

就是这一小小的进步,就让楚军比敌军少付出了至少三成的战损。

而同样地,因为战船的高度优势,进入接舷战后,楚军在这一战场仍然占据了不少主动。

扶苏不由地又看向了身边的田榘。

看如今的形势,如果再不想想办法,对于处处位于下风的齐军而言,战败只是时间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