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间的下州刺史,是没办法被吸收入簪缨的!
李南吃惊的,则是这背后的侵蚀。
簪缨虽然不在其中,但是无处没有簪缨的影子。
一个地主阶级,也就是寒门出身的士子,寒窗苦读十几年考上进士当官之后,天然偏向于他们所在的小地主阶级,再加上他们又是在儒家某个君君臣臣,士当弘毅的话语体系中,天然对于士这个阶级表示亲近,而且对于压在他们身上的世家痛恨,越发想要掌握天下律法和教育的解释权。
哪怕是小小的一个寒门士子,通过科举改变了命运之后,短短二十年,已经能爬到四品官了,让当地的地主阶级的日子好上不少,甚至越来越多的地主家的孩子通过科举进入了行政体系,手下门生故吏也有不少,组成了一张关系网,拥有一定的话语权。
如果再过三十年,四十年呢?
垄断了知识和教育的“新士族”,不可避免的形成一股冠绝天下的势力,势必跟旧世家一战。
通过这几天的“学习”,李南重新通读了顶级教材《长短经》之后,李南终于把名为真实的女神裙角,掀开了一条缝。
所谓的新旧之争,或者说是寒门和世家之争,最终根源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放在这个时代,就是文武之争!
所谓旧时代的世家,他们的根源在军队,顺便垄断了知识土地等生产资料,关西杨家的隋朝,陇西李氏的唐朝,无一不是如此,哪怕建立帝国后,还有不少拥有个人强大武装和政治的世家存在,他们代表的,则是奴隶制文化发展出的豪强或者是军头文化。
因为在奴隶制时代,掌握了刀剑的人其实就代表着权力和财富,然后他们彼此征伐,胜者为天下共主,存活下来的为诸侯,五代时期繁镇割据,正是这个制度的最后挣扎。
而地主阶级代表的科举士子阶级,他们的根源在于文化,或者说是教育权,他们是以笔做刀枪,所谓的纲常为盾,掌握了文化和教育的解释权。
这股“文武”之争,争得就是天下的话语权和基本路线!
教育,决定了几百年后这片土地上还是不是自己的语言、自己的国家,而军队,则是让一个国家撑过这几百年。
旧的生产关系被新的所取代,这是必然规律。所以李南知道,这股文武之争,世家是必败的。
在他看来,后世终宋一朝,被无数愤青所诟病的以文压武,其实乃是生产关系变革前夜的一次阵痛和斗争。
因为当时的生产关系决定了宋朝不得不这样!
你以为宋朝的统治者不知道以文压武的危害?但是他们依然选择打压武将,其实就是打压这股军头政治!
毕竟宋朝的开国皇帝就是最大的军头,五代时期的乱象证明了军头当政对于帝国的危害,所以为了帝国不被分裂,宋朝统治者选择了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毕竟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对于帝国来说,让一帮书生当权,好过一帮武夫军头当权,就是这样压制,都还出现折家军,岳家军这种军队只属于个人将领的军队呢。
所以为了皇权稳固、防备军头政治,才有了十二道金牌和风波亭,才有了崖山遗恨。
而新生的生产关系不是没有,但是坏就坏在儒家实在太强大了,君臣纲常和南宋的礼教制度,牢牢压制了新生且孱弱的生产关系,强悍的封建制度,压死了宋朝资本主义萌芽,压死了科技的火光。
关于这一点,富庶的宋朝就是明证,当时宋朝已经开始海贸,有了专业的商人阶级,活字印刷术,民间自动发行了纸币,发明了皮带传送的纺织机,发明了火药。
四大发明产生在宋朝,真正应用在资本主义萌芽的明朝,这个就是明证!
而且当时,商人地位提高到甚至可以影响政治,宋朝的商人的力量之大,野蛮生长的他们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