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一章: 文武之道(1 / 2)

大明鸿图 解剑玄 2175 字 2020-09-26

崇祯看着低头沉思的阎应元,暗暗的叹了一口气,他明白阎应元现在心中的纠结与不甘。他也知道,在此时的大明,让一名举人报考武举有多难。

其实,对于崇祯来说,想要用阎应元,或是说要将阎应元用在军事上一点都不难。只要下一道旨意,直接赐予阎应元一个进士的职称,再将他安排进兵部或是之后要设立的天策府都很容易,而且阎应元也必然会感恩戴德,忠心耿耿。但是,在这件事上,崇祯却想得很多。

从后世的记忆中,崇祯知道在历史上,在明朝的最后几年,就曾有人提出过,“今日不重武臣,故武功不立。”之语。当时的崇祯皇帝也曾专任大帅,下旨让他们不再受文臣节制。可是,不到二三年,不少的武臣便开始拥众自重,“与贼相望,同事虏略”。到了南明鲁王监国时期,更是有了“武强而文不肯弱,遂相持起衅。”的情况。而文武相争也耗尽了大明最后的一丝元气。所以,崇祯一直在想如何才能让文臣武将能够保持一定的平衡,如何才能在之后的外敌入侵内乱频发的情形下,文臣武将能通力合作。

思索了许久,崇祯觉得找一个既能融进文官圈子里,被文官群体所接收,又能出身武举,有着超强统帅能力,让武将们心服的人作为桥梁,应该是一个可行的方法。

然而要寻找这样一个人却并不容易。在崇祯后世记忆中,明末的那几名出色的军事统帅,一部分是已经经过科举进入了文臣范围,比如,被后世无数网友推崇的卢象升,天启二年时便已考中进士,而后初任户部主事,升任员外郎,此时已经被升任为大名知府。

再比如被后世说成大明最后希望的孙传庭,万历四十七年便中了进士,初授永城知县,天启初年进入北京任职,为吏部验封主事,再升至稽勋郎中,而后因不满魏忠贤专政,弃官回乡。此时他已经被崇祯召回京城,在兵部任郎中。

再比如那个最终投降满清,却有着不凡的军事能力的洪承畴。他是万历四十四年丙辰科殿试二甲第十四名,赐进士出身。初授刑部江西清吏司主事,历任刑部员外郎、郎中等职,在刑部任事六年。天启二年擢升浙江提学佥事,后升迁两浙承宣布政左参议。天启七年,升陕西督粮参政,现在依旧在陕西任职。

这三个人都是崇祯那份名单中人物,也是崇祯知道的能统兵的帅才。但是三个人都是进士出身,品阶官员,可以想见他们对于武将态度,必然会受到大环境的影响,很难将武臣放到一个平等的位置上。

在崇祯刚刚穿越时所拟的那张名单上,除了这几个人之外,还有一些在后世有名的将领。比如二曹—曹文昭,曹变蛟叔侄两人,以及满桂,勇卫三将等。这些都是纯粹的武臣。由于多年的习惯,这些人在文官的面前多少都会变得进退失据,就连自己一直在不断改造的勇卫三将,在他们身上崇祯也曾发现过这样的问题。

所以,崇祯在思考可很久之后,选定名单上的第一位—阎应元。这也就是为什么,崇祯要将阎应元从明法科中试的名单上拿下来,不让他担任文官的原因。

就在刚刚,崇祯在另一处雅间中用完饭,在徐应元和方正化的一在请求下,正准备回宫时,却收到了皇城局王体乾传过来的消息。阎应元就在这座酒楼中。同时那消息中还提到,阎应元会在这次聚会后离开京城,请旨要如何办理。

得到这个消息之后,崇祯竟然起了见一见阎应元的心。所以,也不理会那两个太监的啰嗦,直接推门就进到了阎应元的雅间。

当崇祯看到阎应元由于落榜而显得落寞的神情时,觉得这正是劝说阎应元参加武举的好时机,因此,崇祯才说出刚才的那些话。

此刻,看着阎应元犹豫不决,崇祯开口说道“丽亨因何踌躇,龙某尽知。你怕是认为武夫粗鄙,地位低下,而且由文入武仿若弃明投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