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也慢慢分成了两种类别,一种人以小见大,从这些小毛病当中看出了潜在的危机,认为必须予以重视,应该立即提醒驾驭者,放慢车速,让整架马车速度放缓,开始慢慢调整恢复过来。
另一种人认为马车上出现的问题都只是一些小毛病,无足轻重,并不会影响到整架马车的运转,不应该提醒驾驭者,放慢车速就是对他们自身的一种伤害,所以并没有当一回事,不予理睬。
两种人想法大相径庭,差异极大,在马车内部吵得不可开交,可前一种人却由于种种原因,人数极少,占比不大,寥寥可数,在马车里面不占优势,没有什么话语权。
后一种人却人数极多,占比颇高,在马车里面占据主导地位,优势极大,他们不仅宣扬自己的理念,而且还阻止前一种人的提醒示警,蛮横霸道,不让任何人给驾驭者以提醒。
而扶苏作为马车内的一员,也是属于前一种人的类别,本来依照他的地位是能够突破后一种人的封锁包围,直接给予驾驭者以提醒的。
可偏偏驾驭者年纪大了,老眼昏花不说,脑子也开始糊涂起来,将扶苏看做是要抢自己驾驭者位置的人,因此不待见他,不仅不搭理,更是懒得回头多看一眼,因而也就听不见他的呐喊与呼唤。
这种情况下,马车里面的以扶苏为首的前一种人,也都是无可奈何,只能寄希望于驾驭者能够有所感应,及时发现不对劲,主动放缓速度,或者回头看一眼马车里面,这样一来,或许还能有挽救的机会。
可偏偏最关键的是那个驾驭者由于一心驾驭这架飞驰的马车,无暇他顾,眼里只看到路的尽头,一路往前,丝毫没有停留,也没有时间回头看看马车的情况,对后面马车上越来越糟糕的状况完全不了解,这就有些危险了。
而且随着马车向前飞驰的速度越来越快,马车上的漏洞就越来越多,想要修复的难度也就越来越大,这种情况下,如果驾驭者还是没能发现的话,那这架奔驰的马车都有可能遭遇灭顶之灾,迎来车毁人亡的下场。
到那个时候无外乎两种结局,一种是驾驭者自己带着整架马车走向毁灭。
另一种是驾驭者年纪大了,有些跟不上这架飞驰的马车的速度,愈发的力不从心,或许哪一天就死在了飞驰的马车上,而到那时,接替他成为新的驾驭者的人则是大厦将倾,再也挽回不了马车上的弊病,只能眼睁睁跟着马车一起走向毁灭,追随前任驾驭者而去。
车毁人亡的结局不是扶苏想要看到的,他也不希望大秦将来会有那样的一天,所以他要尽全力阻止,不能够让大秦这架奔驰的马车出现问题,导致事故的发生。
可是由于秦皇如今对他的忌惮与戒心,扶苏也做不了什么,也不敢多做,他不能够亲自上阵,违背秦皇心里的意愿,公然唱反调,那是挑衅,那是背叛,不可取。
这不是扶苏怕死的问题,如果真是影响深远,后果严重的事情,那么扶苏绝对不会顾惜自己的生命,一定会站出来顶撞秦皇,辩驳一番,请求秦皇收回成命,即使触怒秦皇,付出生命的代价也在所不惜。
可目前并没有,扶苏还只是发现了一些小问题,还不会影响马车的运转,这点问题不值得他站出来与秦皇对抗,他要留着有用之身,继续发光发热,将之用在最合适,最应该的地方。
他不能够站出来,那就需要找另外一个人代替他站出来,为民争利,为民请命,而无疑,他相中了姬离,不,可以说,是他和蒙恬一起相中了姬离。
正因为如此,才有了今天扶苏宴请姬离的这一幕,也才会出现扶苏撞见胡亥,姬离撞见易小川的场景。
此时此刻,场上陷入了沉寂,五个人都愣在了那里,每个人都有自己心里的想法,一时间倒忘了其它,光顾着想事了。
许久,一声轻“咳”打破了场上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