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色蒙亮。
夜雾将散,石板路有些湿润。
“江海茶社”四个字,笔法飘逸出俗,又有些落魄不意,“撇”如肆意挥开去,“捺”如水覆不能收,起有奔流之意,却无开合这趣,倒像是某位落第秀才的手笔。
长帘是关着的。
这么早,谁来品茶呢?
这么早,谁来闹市中品茶呢?
茶社里连灯都没有亮。昏暗的天色,映入内堂,更加衬托内堂的宽敞。
这么早来到茶社,等的是什么人?
他们要等的人就在这所参天塔顶的教堂里。
茶社的掌柜姓刘,在晚清时留过洋,青年时参加过革命军,蔡锷举兵时,他还是极负盛名的将领。过往的风光如白驹过隙,如今已是白发苍苍。
可能是年青时受了西洋文化的影响,刘老掌柜每天早上都要来这所教堂唱诗。
刘老掌柜其实对西洋的天堂真主啦,都不怎么信奉,他唱诗的习惯主要是因为遇到一名乐曲名师,而这位名师,与他的年纪相仿,精通西洋音乐。
这位名师,他叫谢叔同。
刘老掌柜打了半辈子仗,刀光剑影,戎马生涯,终于有一天他发现这世间还有这么美妙的事情——音乐。
音乐让他忘记了所有疲惫和负累,于是刘老掌柜仿佛找到了人生新的归宿,在闹市开了一间“江海茶社”,专门研习音乐和茶艺。
茶社的跑堂急急来通报,说是有客人来访。刘老掌柜刚刚结束了今天的唱诗,迎接着初升的旭日,看了看跑堂拿来的一张字条。当字条展开的时候,刘老掌柜神色微微一动。
刘老掌柜从茶社后厅走进内堂的时候,候在内堂的两名茶客,坐了起来。
“二位,请进屋内说话。”他的声音虽然老态,但仍然有着久经沙场的笃定。一张矍铄、英朗、白发苍颜,但气势非凡的脸,出现在了二位茶客的面前。
这两位茶客,自然是吴同光和李梧桐二人,历经奔波的疲惫,坐在这茶社里,一杯热气腾腾的茶,是了不得的享受了。
刘老掌柜的出现,更令二人精神一振——不愧是久经沙场的老者,果然宇非凡,吴同光起身作揖,说明来意,因为不懂西洋音乐特来求教一首慧云法师所作歌曲的曲谱。
刘老掌柜向他们俩个介绍身后的两名沉重,这二个皆是书生模样。
刘老掌柜接着问道“这个原本是小事一桩,只是不知道二位和慧云法师是什么关系?”吴同光事前让人传递给他的纸条上写的就是慧云法师的一句诗文。
吴同光道“老先生你有问,我实不相瞒,其实我二人只是敬仰慧云法师,却无半点关系。”
刘老掌柜目光中有遗憾,道“老朽本以为你们是慧云法师的子侄亲信来了。”说完后,又让学生给吴同光和李梧桐加茶。
吴同光道“我们两个虽然与慧云法师没有关系,却同样仰慕法师的绝代才华,救世的胸怀。”
吴同光又道“过去日寇辱我河山,国难当头之时,慧云法师号如舍生取义救国救民,确实是佛法广照众生,如今世态破乱,民不聊生,我们作为晚辈,理当向法师致敬,做的也是救国救民的事!”
刘老掌柜心中一亮,已经大致猜测到吴同光和李梧桐的来历,但他并没有说破,然后说道“我看小兄弟颇有慧根,想必也是精研法师之所学很久了。”
吴同光道“精研可不敢当,在下来求教的,是当年法 师的一首曲谱。”他停了一下,然后接着说道“多半是我和刘老先生有缘,我几年前在南京城中第一次听见有人唱‘长亭外,古道边’的,正是老先生你。所以,我今天遇到了难题,也第一个想起了此间茶社。”
“哦?是什么样的曲谱,法师的歌曲传唱很广,应当很容易找到才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