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这个词对一名诸夏人来说是如此的神圣,“龙”可以说是诸夏等国的最高信仰之一。
“龙”在诸夏等东亚区域的古代神话传说中是一种相当神异动物,常用来象征祥瑞。
龙的形象最基本的特点是“九似”。现代的学者和专家们认为龙其实是由九种动物的形象共同构成的。
这是因为有了这样的认识,一些学者还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古代的诸夏其实是由九大部族合并而成的。
在合并的时候由于原本各个部族的图腾都无法代表整个新的部落联盟,所以从九大部族的图腾中各选取了一部分,最后就拼接出了龙的形象。
而在诸夏古代的《说文解字》一书中则是这样对龙进行描述的,“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
实际上在诸夏古代龙的形象也是有所改变的,最早的辞书之祖《尔雅》中只提到了凤凰的形象,关于龙却只字未提。
宋人罗愿为尔雅所作的补充《尔雅翼》中,却有“释龙”:“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
现代人眼中的龙的形象实际上是到了明代才具体丰满起来的。
明朝人对龙的描述是这样的,“龙者鳞虫之长。王符言其形有九似: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是也。
其背有八十一鳞,具九九阳数。其声如戛铜盘。口旁有须髯,颔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鳞。
头上有博山,又名尺木,龙无尺木不能升天。呵气成云,既能变水,又能变火。”
在大家耳熟能详的《三国演义》中,罗贯中通过曹操之口,概述了龙的特点:“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
画家们则认为龙“角似鹿、头似牛、眼似虾、嘴似驴、腹似蛇、鳞似鱼、足似凤、须似人、耳似象。”这也是现代得到最多人认可的说法。
现代大多数学者则认为,龙图腾是由其他动物图腾演变而来的。早期比较具有广泛代表意义的是“蛇演变说”。
当蛇演变为龙后,我们自然也变成了“龙的传人”。但在实际上,龙的传人这一说法直到五四运动之后才流行起来。
古生物学家曾长期认为,龙是上古先民虚构的形象,只存于神话传说之中。
但 1996 年出土于贵州省安顺市关岭县新铺乡的“新中国龙”化石,龙首上有对称的一对“龙角”,与神话中的龙非常相似,引起了古生物学家的关注。
据陆远所知这具化石现在被收藏于贵州省安顺市兴伟古生物化石博物馆。
据说化石保存得非常完整,总长七点六米,龙角从头部的最宽处左右两边长出,双角对称,长约二十七厘米,略显弧形,这对“龙角”在龙头上翘出,酷似传说中龙的形象。
贵州关岭新铺的“新中国龙”化石的“龙角”,为古代传说中长角的神龙了实物佐证。
化石的出士为龙的形象起源研究了新的思路,也让很多人认为龙是地球上曾经真实存在过的生物。
可惜的事,因为种种关系,陆远并没有真正见过这对龙角,因此他也无法判断,他眼前的这根龙角是否与贵州发现的龙角是一样的!
对于龙是否是真实存在的生物,陆远是没有任何怀疑的,因为他在幻境中实际上是见到过龙的身影的。
只不过在幻境中见到的龙都是巨大无比,不但是体型就连战斗力也不比一艘中型宇宙飞船小。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陆远一直认为龙应该是一种宇宙生物,它们肯定光顾过地球,但应该不会在地球上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