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很好的解决。”
“有了这个积极向好的大前提在先,我们便开始积极筹备is7的生产线搭建工作,至少要确保在接到生产任务的时候不至于时间紧张又手忙脚乱。”
“而关于生产线选址,科京同志考虑了很久,并且和沙什穆林同志进行了足够的沟通,最终一致认为在积淀和底蕴更雄厚的老家来建造生产线更合适。”
“毕竟整个列宁格勒还都是百废待兴的状态,基洛夫厂的重建速度是很快,但要建成全新的生产线也并非易事,很多关键的设备都还缺少。而且is7不同于过去以往我们所建造过的任何一型重型坦克,她的建造工时和成本、要求的技术与设备都是前所未有的。”
“总而言之,如果新生产线的选址定在基洛夫厂,那么时间将会非常紧张、甚至可以说不够用,无法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预定生产任务,现在最缺的恰恰也就是时间。”
“老家这边该有的设备全都有,只需要逐步对is4的生产线完成更迭就可以,就大规模量产来说这无疑是最好的选择,所以您才会收到这批从老家运过来的is7,这是我们初期量产工作的第一阶段成果。”
诚如安德烈所言,沙什穆林能带领整个团队在百废待兴的基洛夫厂搞出一辆原型车,这其实反倒是难度最小的一件事。毕竟可以几乎不计时间成本地去仔细打磨试制每一个零部件,慢工出细活式的造原型车那当然就是不紧不慢。
但你要说大规模量产,建造全新的生产线,这又是和建造单一一辆的原型车完全不同的两码事。
设备、团队、人员、技术、时间......
你要考虑的问题会比单独建造一辆原型车的时候来的多得多,这种时候就会面临“越是积淀深厚的地方,越适合建造新生产线并展开大规模量产工作”的现实问题。
而在这一现实问题面前,在艰苦的围城战中几乎被打烂了的列宁格勒确实不占优势,很多东西都得从外面往进运、新修新建,反倒是科京坐镇指挥的老家那边经过这么久的运营之后已经底蕴雄厚,说搞新的生产线那立刻就能着手开始搞,不存在“人等设备”这种尴尬的情况,最终应该作何选择其实也就是明摆着的事了。
喜欢钢铁苏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