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线要尽量的细,这样能多缠几圈。
根据电磁感应的原理,理论上两者圈数的倍数,就是电压增幅的倍数。大概缠它个……两万圈就够了。结果他当然半途而废,后来研究所用了足足三年,才生产出足够细的胶皮电线。
第四个就是储存高压电的电容了。
这一步现成的,因为在科普展览馆中大出风头的莱顿瓶,就是虽然原始但效果很好的高压电容。
徐光启还设计出一种以堆叠油纸和锡箔,再用石蜡密封的油浸纸介电容器,但还在改进中。这次为了万无一失,所以用的还是莱顿瓶。
第五个是火花隙,这个更简单——就是两个相距仅几厘米的小铜球。徐光启又给其中一个小球加了滑道,通过转动一旁的木质螺栓,可以改变铜球间距,从而改变发射功率。
至于第六个天线……比火花隙还简单,更没啥好说的了。就越长越好使呗。
第七个地线,弄跟导线绑上块铜板,往地上一埋,搞掂。
赵昊一直觉着,七个部件自己搞掂了五个,已经可以称得上无线电之父了。
但他看到除了这七件套之外,桌上还有个装置——两道盘成蚊香似的螺旋状铜条,安装在个绝缘的木轴上。一盘蚊香上接着天线和底线,另一盘则与电容和火花隙相连。
这由徐光启加上的第八个部件,是一个可调电感器,可以让电磁波频率固定在某一个值,以实现通讯的保密性与选择性。这是赵昊之前压根没想到的。
赵公子凭良心掂量一番,还是将无线电之父的头衔,让给了徐光启。
那自己就是无线电的爷爷了,也不错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