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四民之末(1 / 2)

潜伏在大清 好梦留君 2182 字 2021-02-20

乾隆接着道“朕还知道你以前积攒了一些家财,日子很是过得去。朕现在只问你一句话,想不想出来为国家效力?”

“做一个为国为民的官员,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上可造福国家百姓,下可光耀潘家门庭。”

历史上的潘启,自乾隆三年在广州陈姓同乡的洋行里经理事务,因做人诚信,经营有方,深受陈氏信任,被委以全权。

后来陈氏获巨利携金归乡,潘启在乾隆七年自己开设了同文洋行,开始独立的承充行商。

他眼界开阔、敢为人先,秉持诚信服务的理念和务实开放的态度,深受欧洲各国商人的信赖,生意越做越大,逐渐积累起了惊人的财富。

乾隆二十五年,豪富的潘启被清政府选为广州十三行商总,是连续出任商总时间最长的洋商。

据当时一个与潘启做过生意的法国商人统计,仅潘家每年的消费就多达三百万法郎,约合四十万两白银,其资产不可详数,堪称富可敌国。因此,潘启被《法国杂志》评为十八世纪“世界首富”。

但对现在的潘启来说,这一切都是未知的,他现在充其量只是一个小有家资的洋行经理。

这时的中国还是以农耕为主的社会,重农抑商。儒家“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观念被主流文化奉为圭臬。士农工商,商为四民之末,是没有什么社会地位可言的。

若不是因为生活所迫,别无出路,潘启也不会走上这条路。

他把皇上的这番话听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没有怀疑自己的耳朵,也不相信九五之尊的皇上会有闲心和自己一介草民开这样的玩笑。

他唯一的猜想就是皇上一定是误听了谁的话,极大的高估了自己的能力,这种事情可万万含糊不得,搞不好就犯了欺君之罪。

他本已稍稍松缓的神情一下子又紧张起来,忙道“皇上,草民只是一个年轻孟浪之人,在洋行里做些杂事能力尚显不足,怎能入朝为官?误了朝廷和皇上的大事,岂不是犯了弥天之罪?”

“呵呵呵,”乾隆用轻松的笑声来缓解他的紧张情绪“谦虚了,你不是个孟浪之人,朕自然也不是,若不是对你有所了解,也不会大老远的把你找来。”

“你不到二十的年纪,就敢驾船出海,三下吕宋,和洋人做生意。不惧惊涛骇浪,不畏海盗猖獗,朕取的就是你这份头脑,这份胆魄。”

乾隆换了庄容,语重心长的说“这个国家,还有你,将来要做的事,要开千百年未有之先河,没有你这样的胆识,是万万做不成的。”

“看你也是血性男儿,胸怀抱负,就不要辞了。朕既然选定了你,你就放胆去做一番事业!年轻人做事,要的就是胆识魅力,经验见识需要历练才能出来,这其中纵有个一差二错,朕也都担待了。”

“只要你心存国家百姓,真心实意的做去,朕做你的靠山!一展胸中抱负,搏个封妻荫子,岂不快哉?这些日子你就随侍在朕的左右,待南巡过后,一道回京!”

哪个年轻人不是怀揣梦想?这时的潘启,已经让皇上的话说得心潮澎湃,血脉喷张,激动得满面通红,“腾”的起身伏地叩下头去“草民谢皇上隆恩!誓当拼死报效!”

潘启辞出去后,弘晓请见,见过了礼,禀道“皇上,因军机处的廷寄里面没说杭州的行在安排在哪里。卢焯问臣,臣不敢自专,所以前来请旨,是住在内行宫,还是外行宫?”

康熙六次南巡,其中五次到过杭州。前几次是将吴山脚下的杭州织造衙门改为行宫,后来干脆在孤山选址建了一个行宫,康熙四十四年第五次南巡到了杭州,就住在孤山行宫。

此后,杭州地方把杭州织造衙门称为“内行宫”,孤山行宫则称为“外行宫”。

乾隆道“住外行宫,还有,你让人知会杭州织造,朕此次南巡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