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往大理寺的途中,沈默还在不断思索李世民为何会将此事交给自己去做。
思来想去,想来思去,最终想到了一个不可思议的理由,不会是他们看自己比较帅气,才将这任务交给自己的吧。
排除掉一切不可能,剩下的那个就算怎样的不合实际,也将会是最后的答案。
既然想不到其他的理由,那就只好相信这个最不可能的可能了。
现在最主要的便是思索如何查出这流言的源头,只有找到这流言的源头才能知晓究竟是谁在背后搞鬼。
没过一会儿,沈默就来到了大理寺,而大理寺卿孙伏伽和少卿戴胄也早已收到皇宫传来的旨意,也给沈默准备好了人手和官印。
在沈默领取这些东西之时,孙伏伽还走上前拍了拍沈默的肩膀,让他好好用心去做。
这让沈默感到受宠若惊,孙伏伽那可是他上司的上司,武德五年的科举状元,在玄武门之变中好像也出了不少力,不然李世民也不会赐他乐安县男的爵位不是。
(孙伏伽,隋朝时期人氏,做过地方小吏,迁万年县法曹(县级司法部门部长),归降唐朝。
唐朝平定天下后,唐高祖颁布了大赦令。但是不久之后,唐高祖又要处罚农民起义军的将领。孙伏伽进谏说“王者无戏言。”往昔攻打天下时,应该随机应变,现在四方已定,应该制定法律与天下人共同遵守。
武德初年,针对隋朝灭亡的教训,上书高祖,坦言三事一“开言路”,二废“百戏散乐”,三请“为皇太子及诸王慎选僚友”。
高祖阅后大喜,用其为治书侍御史,并赐帛三百匹。不久,孙伏伽又在灭王世充、窦建德后建议李渊取消追究王窦余党的命令,又为平定边防、减税赋等事频频上表献策,又请设“谏官”一职,高祖均采纳。
武德五年(622年),孙伏伽因上疏而被免官。当时科举制度尚未完备,故孙伏伽能以免官之身应进士科考试,名列甲榜第一名,状元及第。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玄武门之变之后,赐乐安县男,食邑乐安(应与玄武门之变有关)。弹劾民部尚书裴矩“苟钓虚名”,而不“救恤百姓”。
由此,唐朝征收赋税由以户为单位改为以人口为单位,使贫苦的农民得到实惠。
贞观元年(627年),拜大理少卿。
贞观五年(632年),审判错案,坐罪罢官,迁刑部郎中,再任大理少卿,转调民部侍郎,管理民政、户籍、财务部门。
贞观十四年公元641年,拜大理寺卿,迁陕州刺史。
永徽五年(公元654年),年老辞官。
显庆三年(公元658年),卒于武城县今河北省故城县南部)家中,寿终正寝,葬于今河北省故城县西半屯镇双屯村北郑清公路东的“双冢子”(也称“胡仙庙”)。)
言归正传,沈默对孙伏伽和戴胄两人道谢后,便带着分配给他的那些人手走出大理寺,想要在城中好好调查一下此事。
可是走在长安城中,看到那些一见他们便躲躲闪闪的百姓,沈默才意识到一个问题。
而今正是流言传播最广泛的时候,他之前固然安抚了不少人,可是对于这成千上万的流民而言只是杯水车薪。
根本无法影响到这么多人,这些流民连皇帝李世民都敢抨击,更何况是他们这些大理寺的小喽啰了。
至于为何一见沈默他们就躲躲闪闪的,主要原因还是惧怕沈默他们身上穿的那身衣服吧。
沈默见此,也知就这般调查根本不起什么作用,便带着这十几个人回到了自己沈家。
命刘东去给他们准备一些便服,让他们换上以后再混迹到流民群中打探消息。
待到他们都去往城中打探消息的时候,沈默来到后宅与李若影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