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巨擘,别说在机械行当了,在整个人类历史上都是极其耀眼的一幕,足以铭记在历史之中。
限制他造蒸汽机的最大问题是材料问题,首先一个密封的气缸,就不是如今大明这种劣质钢铁能够承担的起的,露气还是小事,万一直接炸缸,那乐子可就大了。
自打他有了这个想法开始,便将图纸先行画好,却是只进行过一次气缸试验,在所有侥幸心理被彻底打碎后,朱聿鐭便开始无何止的开展了烧钱模式。
而朱聿鐭又不是一个材料学科的,他对于材料最大的认知便是合成,虽然没有亲自经历过,但后世种种什么铝合金,钛合金,等等,似乎都是融合在一起后,才性能开始优良起来。
不过这显然是有些远了,虽然对于材料学极为小白,但朱聿鐭还是多少听过铁里碳含量比例多少,才是决定铁料是否能够变为柔韧性更好的钢材的原因。
只是这个比例,他却是根本不知道多少为上,而且除炭也是一个完全不知道该如何入手的活计,完全只能靠着别人去不断的尝试。
于是请来最好的治铁师傅,然后给上不同的金属,让他们不断的尝试看能不能炼出比例最好的钢出来。
与之前不同的是,如今的尝试已经不再是靠大师傅们的眼力和个人判断,而是有着小吏在旁精确的记录,每次所用铁料多少斤两,所加入的炭份多少,铁炉温度几许(靠火焰颜色推断),全部都有详细的记载,根本不怕出现试验成功,却是不记得分量,还需要多次尝试的老路。
虽然这种改革只是多了一个不起眼的记录员,但却是将科技不断向前推进的巨大一步,那么多老祖宗留下的东西,最后都落得一个失传的原因是什么,还不是没有留下可以传承的文字,只要传人出了意外,那这门手艺就会随着他而消逝。
有方向的闭门造车,虽然既笨又废钱,但却是不得不付出的代价,而同时,朱聿鐭也向天下匠人悬赏制造优良钢材的方法,更是拿出了千两银子的高价。
虽然应声来的极多,但是所带的样品根本就没有一个合格的,或者说有些合格的,也是因为通过锻打术,不断的磨去铁中的杂质,然后百炼成钢。
这种办法虽然有用,而且效果是必然的,但对于朱聿鐭来说,却完全就是鸡肋,这种东西别说造蒸汽机了,就算只是用来造枪,那代价也会高的让人绝望。
说到底,朱聿鐭要的是一种多快好省的炼钢办法,而不是打制一把宝剑,毕竟大宝剑这方面的人材,皇宫里面又啥时候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