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3章 春雨里的隐忧(2 / 3)

明末亲军锦衣卫 奔叔 1460 字 4个月前

,耿如起做孽,杨鹤留下的祸患啊。”洪承畴这么说,并不是推卸责任,而是事实的确如此。

在历史上,明末的农民战争,应该是从天启7年,澄城王二杀官造反算起的。

当时因为天灾人祸,延安,榆林地区三年滴雨未下,赤地千里,而官府依旧催逼课税,最终王二登高一呼:“与其被官府逼死,不如揭竿而死,谁敢跟我杀官夺粮?”

结果上万人响应,杀了当地的县令。

在这个年代,原则上流寇杆子遍地,但是只要你不杀官夺城,官府就当你是空气。甚至禁止各府县报告“变乱”的消息。

崇祯初年任陕西巡抚的胡廷宴,每逢州县以“盗贼”事上报,就不问情由地把来人打一顿板子,说道:“此饥氓也,掠至明春后自定耳。”

然而,这次王二杀官夺城了,纸是包不住火的,流寇的声势一天比一天高涨,地方官再也无法掩盖了,只好硬着头皮向朝廷报告。

兵部奉旨查核时,地方官又互相推诿。陕西巡抚胡廷宴,说是延绥巡抚岳和声管辖的边兵作乱,岳和声又说是陕西内地的饥民为“盗”。陕西巡按御史吴焕在疏中则各打五十大板,说:“盗发于白水之七月,则边贼少而土贼多。今年报盗皆骑锐,动至七八千人。则两抚之推诿隐讳,实酿之也。”这事儿就这么压下了,但这时陕北的农民大起义已经初具规模了。

而后来的耿如起更绝,他对农民起义,采取的是饥饿疗法。严防黄河沿线,不让流寇渡河侵入山西,然后断绝山西向陕西地区卖粮,准备饿死那些流寇杆子。

结果流寇没饿死,反倒让陕西的流民百姓大面积饿死。眼睁睁的饿死怎么办?简单啊,咱们也上山做杆子,加入农民军。

崇祯二年二月,三边总督武之望病死,左副都御史杨鹤接替。杨鹤抵任以后,看到陕西各地的灾荒十分严重,无衣无食的饥民,拖家带口千百成群地加入到流寇队伍中去,使他所部署的军事追剿收效甚微,官军疲于奔命,流寇却有增无减。他感到光靠军事手段解决不了面对的社会问题。另一方面,崇祯二年底奉诏抽调大批精锐开赴京畿勤王,又使他深感兵力不足,穷于应付。在这种捉襟见肘的情况下,杨鹤提出了招抚为主、追剿为辅的方针。开始他的养气理论。

结果这一下让百姓们看到了活路。什么活路?要想获得粮食,那就先当流寇,然后接受招安,就有了粮食。当然粮食不多,吃不了多少时间证明办,于是就再做流寇,再接受招安。

这是一个好办法,所以即便是安顺的良民百姓,也抄起了这番操作。

结果就是这样了,杨鹤越招安,结果流寇越多。现在发展到了王自用为盟主的三十六营,合计有百万之众,而其他大小流寇杆子更是多如牛毛。

现在真正算是安定的,只剩下被洪承畴治理的延绥地区了。

“好好干吧,我的洪大人,有你哭的时候。”

洪承畴立刻将请求的目光望向了赵兴。

赵兴潇洒的站起来,他可不想趟到这趟浑水里去,现在在赵兴的心中,巩固自己的权力地位,这是第一,打击和削弱皇太极这是大汉民族的第一敌人,是第二,整顿大明的吏治是第三,地方小事,赵兴不想管也管不过来。

“你别指望我,我是锦衣卫,我只管告诉你谁要造反,不管围剿。但只要你按照我当初的既定方针办,天塌不下来。”然后看看外面已经不知道什么时候停下来的雨:“我现在去榆林看看,然后我得回京了。我作为锦衣卫的头子,老在外面跑是不合适的。告辞了。”

赵兴说的对,伴君如伴虎,隐于市安全。但远离了朝堂时间久了,你就会被政治边缘化,对于一个对政治已经上瘾,有了野心的人来说,被政治边缘化比伴着老虎更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