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喜。中堂是至福之人,一生皆可安享太平,即便偶有兵祸,中堂亦能避而去之。朝廷能以中堂为宰相,足见朝廷有得人之明。” 这番话说得出来,阮元确也有些讶异,因为上一个能够说他“有福”的人,正是四十五年前的乾隆。 “是吗,看你样子,确也不似作伪。所以,你也是江宁陶总制下属的幕僚,和他二人一并前来京城参加明年会试,是吗?”阮元也向曾子城问道。 “阮中堂,伯涵就是湘乡的一个普通举人,家里几代务农,方出了他父亲一个秀才,后来又有了余钱供他读书,我们也是上一次会试同住湖湘会馆,方才认识的。”胡林翼也向阮元解释道,只是看着曾子城模样,胡林翼却也有些好笑,不由得向他打趣道:“不过伯涵啊,看你这背书的样子,我倒是纳闷了,你说你这看面相,看一个准一个,你应该很聪明才对啊?怎么转过年就要考试了,你却还在这里背书呢?这些东西对于你而言,应该早就滚瓜烂熟了才是啊?” “这……润芝兄,我……我不是怕自己记不住嘛?”曾子城也向胡林翼笑道。 “你这个人啊,我看就是太紧张了,上一次会试方才落第。这再过一个月就是道光十六年了,按我的办法,早就不读书了。你那《二十三史》呢?你不是还说每天要读十页吗?你在这儿反反复复的背那几句话,什么时候有空去看那十页史书啊?”胡林翼却是不依不饶,继续向曾子城问道。 “二十三史?”阮元听到这几个字,却也有了兴趣,清代正史素有“二十四史”之名,但其中的《旧五代史》是邵晋涵所辑录,原本已佚,是以许多书肆售书,便不将《旧五代史》列入,其它各部加在一起,便是二十三史了。念及读史之事,阮元也向曾子城问道:“二十三史若是完整的一部,少说也要摆满半个书架啊?你入京赶考,也带着这些书吗?” “回阮中堂,后学……后学确实都带着。”不想这曾子城对于《二十三史》竟是格外看重,向阮元道:“后学出身务农之家,家里藏书不多,湖南全省也只有岳麓书院多有藏书,后学先前应举,也自知读书太少,不能和江南的同学相比。是以去年落第归家时,便即在江宁府买下了一套《二十三史》,想着若是每日读上十页,定然会有进益,此后再入京城,便也一直带了过来。” “每日读十页,你这办法,倒是……”阮元自幼便由父亲教授《资治通鉴》,自己对史书也颇有兴趣,是以从来不会苛求每日读书之数,只是随心所至,若要歇息,便即放上书签,日后再有闲暇就继续这种每日强行规定读书页数之法,虽然也可以使学识日渐增益,却未免有些苛刻。想着曾子城还要准备会试,便也向他劝道:“伯涵,求学之法,在于不拘一格,你如今在京应举,行路不便,若是只备下一部《资治通鉴》,也自有十八史之用。还有,润芝方才说得也对,若是一直背书,未免有些拘执,却也要旁通各类经典,方能在应举时从容不迫,你且去寻一部《仪礼》亦或《公羊》再看一看,说不定能够触类旁通呢?” “谢阮中堂赐教,只是……学生所背乃是程朱正注,这《二十三史》亦是高宗皇帝钦定之书,想来还是要先巩固根基,再行旁征博引,方为读书正道啊?”曾子城却有着自己的想法。 “这……”阮元一时却也无言以对,不知这曾子城为何明明颇具才智,却一直自我设限,不似自己少年时读书那般通达。或许确如胡林翼所言,曾子诚出身实属寒微,不能和江南书香世家相比,而这种真正意义上的寒门子弟,步入士林之后,一时间也难以完全融入,是以他们往往会格外标榜最为“正确”的那些观念,这样才更容易被士林接受。 “阮中堂,是后学们疏忽了,您看,咱们今日请您前来,本来是为了听您讲论学海堂定制之事的,怎么伯涵一来,您还跟他聊上了?”这时倒是左宗棠想起了最为关键的书院一事,也向曾子城道:“伯涵,你也过来听听,阮中堂昔年在广州建立学海堂,如今仍是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