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的石阶上,照着那鲜明又似乎是画面里唯一光亮的橘红灯笼。
这一幕叫人一看便将心都揪起来了。
吴晓彤早就截了图,但每次看的时候,都还是忍不住被这个开场惊艳。
质感、构图、色调,以及镜头推近和身后的隐隐绰绰的黑暗里的哭喊声,都配合得天衣无缝。
女童茫然地侧听了一会,哭声渐渐弱下去了。
就在这时,忽然女童身后的大宅门内,响在观众耳侧的,是咯吱咯吱的轻轻的踩石板的脚步声。从黑暗里,那脚步声由远至近,仿佛从宅门深处爬出的某种东西,悉悉索索。
而随着脚步声在画面里由远至近,渐渐响在耳侧。哭声越来越弱,至于不闻。
在脚步声停在离女童身后不远的位置时,哭喊声彻底消失了。
这里仿佛是导演刻意处理,橘红色的灯笼的光晕,没有照进太多小姑娘身后的门内,似乎穿不透那浓重的黑暗。
但是它被风吹动,摄像机的角度一转,观众看到,它照到了一双绣花鞋。一双不足三寸的绣花鞋。但绣花鞋再往上,却仍旧笼在黑暗里。
大约来的是个女人。但是,女人没有出场,她所出现的只有这样一双一闪而过的绣花鞋,全身都隐在宅门内浓重的黑暗里。
然后,她缓缓地伸出了一只惨白的手掌。
镜头的效果像是从黑暗里凭空长出了一只手掌,让吴晓彤打了个冷颤。
这手在灯笼照耀下,鲜艳到似血的蔻甲,却惨白得仿佛死人一般。
“来呀,来呀。”低柔的呼唤。
吴晓彤的心缩起来了,她打了个寒颤,祈祷着女童不要应这呼唤。
但女童将幼小的手放在了这死人一般的惨白的手中,站起身,问着那隐在黑暗里的女人“谁在哭?”
慢慢地,女童也被手拉着,从橘红色的灯笼下,一点点走进了黑暗。
女人的声音轻飘飘的从黑暗里传来
“是畜生呀。”
“畜生在哭。”
女童的背影完全消失在宅门内时,画面里仿佛只剩了橘红的灯笼,孤独地照着宅门与石阶。、
砰——
一声重响。陈旧而有血迹的宅门重重的闭上了。风声渐大,吹得灯笼在黑暗里剧烈摇晃,摇晃。
其中一盏骤然熄灭。另一盏摇摇晃晃,橘红色的光芒渐渐黯淡。
不,不是光芒黯淡,而是原本虚化的周边环境慢慢亮了起来。这种亮不是简单的亮,而仿佛是月光将街上蒙着的灰扫去,虚化一点点抹去,街道逐渐清晰。
这是民国时候残留着清朝风景的建筑,做旧做得很好。
镜头缓缓上移,一轮孤月悬在高空,洒下月光,照亮了残破的街道。
镜头做了一个高明的推移,从大宅门渐渐远去,而此时残破的街道变成了清晰,那只剩一盏红灯笼的宅门渐渐虚化。
片里响起一阵凄清孤冷,仿佛顺着月光飘来的虚无缥缈的童声民谣“月儿弯弯照九州”
耳边,室友的哭声又大了一些。吴晓彤长长吐了一口气,心里想写影评的时候一定要把这个场景给写进去。
这个女童就是本部片的女主角。
或者说,表面上的主角。
开头这样惊艳的镜头后,就是童谣随着天渐渐亮了而停止,而大宅门里走出了一个十四五岁,眉目清纯的女学生。
随着她的走出,镜头又渐渐拉进。
海星影业一贯是出了名的良心剧。这部剧中,没有像时下的大多数抗战剧一样,用阿宝色的镜头,而是选择了色调偏晦暗的冷色调,带着中国灰,带着电影质感。,主人公是近乎素颜的化妆,没有时下的亮度极高但是看多了让人反胃的妆容。
街上的布景和往来人物,脏臭、尘土飞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