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朱允煐来说,治理好大明江山,这就是他的工作和职责,是必须要做好的事情。
而对于那些文武百官,他们也需要保证自己的立场,或许他们有着自己的一些利益和想法。但是最主要的,还是要和皇帝站在同一个立场,这是非常重要的。
其实也不只是文武百官,很多的宗室也应该知道自己的立场和责任。朝廷给了他们无与伦比的荣耀和奉养,自然也就意味着在必要的时刻,这些人都需要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
周王朱橚就很清楚,他现在看起来是宗室之长,很多的事情自然也就是责无旁贷了。
周王朱橚率先上表,申请带领着周王府上下迁居北平,这是他的立场、这也是周王对于迁都的态度。这就是以身作则了,也必须要这么做了。
朱允煐自然是非常开心的,看起来他的五叔还是非常靠谱的,在这个关键的时刻,他端正立场,也是和皇帝共进退,起了一个非常好的榜样作用。
而朱允煐这个时候也没有太多的挽留,甚至也没必要假惺惺的做个样子。迁都的事情大家都很清楚,这就是英示皇帝制定的政策,这就是大明的国策,这是势不可挡的一个事情。
所以既然周王都已经提出来了,也就可以顺理成章的允准了,这也是迁都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很多人大概也能够猜得出来,周王肯定也是得到了皇帝的授意。不出意外的话,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其他的一些宗室也会接二连三的上表,要开始表明自己的立场了。
除了宗室这边,周王朱橚也要求将修《孝康大典》的名儒大家带着一起迁往北平。这也就意味着到时候大本堂的藏书,以及一些参与编修大典的官员,也要跟着迁过去了。
毕竟《孝康大典》的意义不同,这样一部集朝廷之力编纂的鸿篇巨著,也不是单单一个周王府就可以承担的,这些也都是需要朝廷的力量。实际上周王府,也就是名义上牵头而已,很多的主编、编修等等,都是朝廷命官。
翰林院,看起来要成为大明朝第一个被迁都的重要官府衙门了。大家也都知道想要编纂《孝康大典》,翰林院的那些精英人物还是不能缺少的。
虽然肯定还需要留下来不少人在应天府,以备皇帝的垂询。可是翰林院更多的人,现在就要去北平了,不管这些人乐意还是不乐意,都要开始举家搬迁了。
当然不举家也没问题,只要那些官员去了北平也就行了,朱允煐不在乎那些官员的家人去不去北平,那些其实也确实算不上特别重要的,官员本身才是最主要的。
而对于翰林院的官员们来说,也没什么好心里不平衡的,他们不是唯一的。
国子监的一些官员也很郁闷,当初大明朝开国的时候,鸡鸣山下就是国子监,但是洪武皇帝一直惦记着老家,所以中都凤阳也是有着国子监。
现在中都的国子监没什么好说的了,应天府的国子监才是大明朝的最高学府。而现在国子监也不会完全给搬迁到北平府,只不过也有一大部分人也都需要迁往北平了。
以后的学子们也算是有些福气了,可以稍微的‘就近入学’,北平府和应天府都有国子监。
只是北平府的国子监必然是越来越重要,一些重要官员的子弟,包括武勋人家的子弟,很有可能也就是入读北平的国子监。而应天府这个文华之地,当然也不能不在乎。
陪都那也是‘都城’,这里还是有着一定的重要性,也是需要重视的。
一切看起来都是这么理所当然,国子监和翰林院成为了迁往北平的两大机构。也别说这两个机构不重要,任何的朝廷机构都是有着他们的特殊地位。现在这两个机构跟着迁往北平府,这也就是前哨站而已,接下来必然会有越来越多的机构开始搬迁了。
迁都这样的事情绝对不会耽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