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秦构的旨意下发到中书省后,哪怕是那些平常自认为能跟上秦构执政思路的中书省官员们,也不由得被秦构的这个旨意搞昏头了。
秦构的愿意是告诉天下人,别学算学了,学了也没用,当不了官,他给那些算学翰林加俸,加虚职,也只是为了规避一下无故不得贬官的规则,来一手明升暗降而已。
不过他的这种做法却让那些中书省的官员陷入了一个悖论,虽然大乾确实会养一些闲官,但除了皇帝的亲戚以外,再闲的官也都会有一些名义上的事要去干。
可现在秦构却直接明说,那些翰林就是什么事也不用管,不能算官,就是朝廷花钱养的民。
这可就让中书省的官员搞不明白了,朝廷为什么要养官,养兵?就是为了让他们给皇帝办事啊,现在那些人彻底是啥事也不用干,朝廷还要花钱养他们。
这对那些人来说究竟是奖,还是罚?
如果对绝大部分政事官来说,这绝对是明升暗降,完美达到了秦构预想的目标。
可那些翰林中大部分都算是一心想研究学问的清贵官,现在这些专研算学的翰林,那就更是喜欢研究学问,不想管俗物了。
对他们而言,秦构这给他们加钱,还彻底不让他们干事,无疑舒服了许多。
中书省的那些官员们商量后,都觉得秦构这是在对算学明降暗升,毕竟对现在的大乾而言,算学表现出来的作用,还不值得大肆提高。
秦构暗中将那些研究算学的翰林变成整个大乾最清贵的官,同时,又用明面上的精研算学不可为官,来避免提高算学地位有可能带来的反噬。
想明白这些问题后,中书省的官员在草拟具体的工作安排时,无疑是按照上面的指导思路写的。
带来的结果就是,杨光,这个研究算学的翰林突然知道自己不能在翰林院继续待了之后,竟然没什么感觉。
甚至在走出翰林院的时候。他想到自己以后不用来这里,照样也能拿到俸禄的情形,心里还有几分高兴的感觉。
不过当他一走出翰林院就突然发现,往常门可罗雀的翰林院,如今竟然有了几分门庭若市的景象。
并且那些人也十分知礼,待在门外的时候几乎没什么动静,让刚出门的杨光吓了一跳。
那些人在见到杨光后,马上就极为客气地迎了上去,一个个虽然都急着说话,但还保持着最基本的体面,一个人开口后,剩下的人还能极有耐心地听完再说话。
“先生,我东家乃是蜀地黄家,此次想以重金求先生讲解算学。”
“先生勿去,他只是想让先生去教教他家中不成器的纨绔子弟,说不定还会让先生教一些账房先生。
先生之大才,怎可用于此处,我金家愿资助先生精研算学,只为求一个答案。
如今我大乾商贸兴盛,有颇多货物需我金家运送,只是这送的东西多了,规划路线也成了一件难事,浪费了颇多运力。
只要先生答应,我直接将我金家所运之货物及运力详情告知先生,只求一个答案,余事绝不叨扰先生。”
“区区送货之事你怎么敢劳烦先生如此大才,先生,我乃辽东吴家之人,也是想从先生口中求一个答案。
之前有先生写书说,在我大乾不同之地举目望日,同一时辰内,大日所在之处不同,或可用此法求得自身所处何处。
若此法现世,我大乾海商都要感激先生大恩,还请先生专研此法,而且已经有三位先生原从事此道,先生也可与其交流一二。”
这人说完,马上有人想出口说话……
杨光之前就是一个普通翰林,从来没有经受过如此礼遇,这时下意识推辞道:“杨某此时六神无主,难以决断大事,请各位容杨某细思几天,再给予答复。”
那些人也都很客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