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的人数基本都在两三百。
与此同时,他还把报纸这个东西给搞了出来。
但印刷报纸用雕版就太不划算了,于是活字印刷术问世。对现在的印书馆来说,搞出活字印刷太简单了。
为了节约纸张,报纸印刷用的是蝇头小字,雕刻这么小的字对工匠是一个很高的要求。
还好前几年印书馆培养出了足够多的工匠,要不然还没那么容易。
这里不得不提一下拼音和简体字的功劳,按照拼音的首字母、次字母……的顺序进行排序,能快速找到所需的字块。
繁体字笔画多,想雕刻蝇头小字难度太大,就算雕刻成功印刷出来也可能是一团墨点,简体字就没有这方面的顾虑了。
唐国周报,是这份报纸的名字。
第一版面印刷的是一些政策性的东西,其余版面全是关于《权与责》的解读。
但这些解读都不是出自文易之手,最开始是学习班的学子的作业,选取优秀的刊载。
后来那些旁听的人也想发表意见,就试着投稿,优秀的也被采纳了。这下可好,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投稿。
后来甚至有人投递别的书籍的解读稿件,写的还非常优秀。咋办,要不要刊载?
文易思考之后决定在国子监旗下专门开办一家学报,名字就叫国子学报。
国子学报一经办成就受到所有读书人的追捧,各种稿件蜂拥而来。
有了报纸就要有相应的律法,否则会出大问题。
文易和众臣商量之后,一致决定在礼部下新设一个新闻出版局,管理这方面的工作,同时还制定了新闻出版暂行规定。
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未经许可任何人和单位不得开办报刊。
而眼下除了唐国周报和国子学报,他们不准备再开设别的报纸。
先让这两份报刊运行一段时间,看看会出现什么问题,并根据问题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然后在决定要不要发放更多牌照。
再说回《权与责》。
怕引起不必要的混乱,文易并没有直接把书发给百姓。而是等到他在国子监的这一批学生结业,才这样做。
免费发书,确保每一户都至少有一本。
然后国子监的这一批学子就前往各处开讲座,给大家解读这本书的内容,确保不会被有心人曲解利用。
再有报纸作为配合,推广工作进展的非常顺利。
卫尉司也没有闲着,全部撒出去监视地方,看有没有谁读歪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