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安提拔起来,再给谢家一个盘口让他们赶紧发展。
这明明是一件好事,她相信谢安也能看懂她的意思,可为什么他退缩了?
朝堂上看出这一点的老狐狸很多,他们也很奇怪,谢安这是咋了?送上门的好处都不要。
但随后他们就懒的理会这么多了,再一次投入到争抢中去。你谢安不要,我们要啊。
谁家掌握了京口的北府兵,谁家的地位就能上升一个台阶。
谢安也是有苦说不出,他怎么可能看不出太后的意思。
正常情况下,他肯定会主动出击展现谢家的价值,推荐自己的弟弟谢石或者侄子谢玄去接掌北府兵。
可要真这么做了,谢家就只剩下两个选择。要么站到反唐的第一线,要么成为卖国贼。
这两个选择他都不想要,只想站在一边静静的等待结果。
还没等众人商量出个所以然来,又一条消息传来,荆州刺史桓豁准备率军北上解救自家兄长。
这几年桓家的权势达到了人臣的巅峰,桓冲担任江州刺史,桓温自己兼任荆州、扬州、徐州、兖州等州刺史,并都督司并冀三州兵事。
后来为了北伐方便,他把自己的行在转移到了赭圻。
然后让自己的另一个弟弟桓豁担任荆州刺史,镇守荆州防线,防御秦国的进攻。
此时谢玄也在桓豁军中,担任司马一职。
在默认失去桓温的二十万大军的情况下,桓豁手中的军队已经是晋国为数不多的强军。
而且他还要防范秦国南侵,非常的重要,是万万动不得的。
所以听到他要出兵救援的消息后,朝廷再次头疼起来。这时候谢安站了出来,主动请缨去说服桓豁为大局考虑。
众人一想,他确实是最合适的说客。原因很简单,谢奕也在包围圈里。
如果桓豁用‘那里面的是我兄长不是你兄长’来怼人,谢安可以怼回去,我兄长也在里面。
而且谢家和桓家关系想来密切,他说出来的话更管用。于是朝廷就连忙下诏,让谢安火速前去劝阻。
走出京师大门,谢安长出了口气,终于可以避开这个漩涡了——他去桓豁那里的真实目的是避开这场纷争。
他不光自己走,还让家眷都离开了建康,前往会稽郡的家中居住。
之后就头也不回的离开了。
一路急行赶到新野桓豁的行在把他堵住,只用一句话就把他给劝住了:
桓温和桓冲都在包围圈里,你是桓家最后的希望,如果你再折损在那里,桓家怎么办?
桓豁也是个大才,之前只是消息太突然失了智。经过谢安提醒才知道,自己盲目出兵只会彻底葬送桓家。
他是吃过苦的,当年他父亲早逝留下他们母亲和哥几个,日子过的相当艰苦。
他母亲病了需要吃肉,买不起怎么办?桓温就把年幼的桓冲质押在养羊的人那里,换了一只羊回来。
还好那个养羊的人很喜欢桓冲,视如己出甚至还想让他过继给自己,只是被桓温拒绝了。
桓家崛起后,桓冲重谢了养羊人当年的恩情。
年幼时候吃过苦,好不容易才重振家门,桓豁自然不希望家族再一次没落,也不想桓家的孩子再经历他们的苦。
所以,尽管很想去救兄弟,在谢安的劝说下还是忍了下来。
之后谢安就去见了谢玄。
此时的谢玄已经是二十六七岁的青壮年,娶了桓温的侄女为妻,儿子都一岁出头了。
他知道自家和唐国的关系,得知父亲被围并不是很担心。他发愁的是,谢家该怎么面对当前的局面。
见到叔父过来,连忙屏退左右请教起来。
谢安道:“夹在两国之间,我们做的越多错的越多,坐观时局发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