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一章 教育从娃娃抓起(1 / 3)

隆唐 红莲素心 2802 字 2022-03-11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隆唐笔下文学”查找最新章节!

听高顺问起那些孩子,高粲脸上都出满意的笑容。

“陛下慧眼识人,这些孩子都天赋异禀,十分聪慧,小小年纪都勤奋好学,尤其是李靖,更是其中佼佼者。”

倒不是高粲特意恭维,而是这些孩子是真优秀,正常情况下国子监是不收孩童的,但高顺岂会一成不变?

当他看见李靖时,就有了一个想法,他要培养出一批特殊的人才,日后为帝国效力。

这些人必须有足够的天赋,而这一点就注定了他们出身不凡,因为没有足够的底蕴,也造就不出优良的基因。

这些孩子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不但文化方面出众,还有武者给他们调理身体,打熬筋骨,目的是传授武艺。

有道是穷文富武,这就不是一般人可以承受的了,但高顺又不想壮大那些世家大族,所以就由朝廷承担。

等他们长到一定年纪,还会经历军事训练,把多年来学到的理论和实践联系到一起,直至可以独当一面。

曾几何时,高顺感叹无人可用,那是因为在这乱世之中,有名号的,史书记载的就那么几个。

有人说隋唐也是乱世,但那个乱世和南北朝还是有差异的,齐国一开始只有三分之一天下。

陈国覆灭后,齐国拥有了半壁江山,南方官员开始入朝为官,紧接着就又出现了一个问题,地域歧视。

自古以来,中原称南方为南蛮,主要是南方一些地区不发达,地域歧视一直存在,甚至到了明清时期,南京也不如北京。

这其中与国都的位置有关,主要还是朝廷的态度,或者说是掌权者的态度。

皇帝历来不喜欢党争,可又无法真正避免,因为只要有权利就需要平衡,这一点毋庸置疑。

高顺让徐陵、袁宪入阁,就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一方面做出表率,欢迎南人为官。

另一方面就是平衡,限制魏长贤和阳休之的势力,防患于未然,毕竟内阁的权利还是很大的。

只要没有什么方向性的大事,朝廷基本可以自主运行,内阁加上六部,再加上言官的监督体系,基本上处于平衡。

之前那几个弹劾高顺的言官,高顺都把他们发配到南方去了,明知道他们有二心,高顺也不惯他们毛病。

然而所谓的发配,并不是贬谪,陈国覆灭之后,朝廷吸收了许多南方官员,其中史书留名的就有二十多位。

从史书的评价看,这些人都算得上忠义之臣,有的还十分有能力,高顺岂能放过他们?

可即使如此,和你说朝廷原本的官员比数量还是太少,虽然有心平衡比例,可一时间也找不出太多人。

而南方那边,也不能让他们独立,朝廷派出了不少官员,可比例依旧不够。

尤其是岭南地区,基本上完全是自治,所以所谓的贬谪也是一种手段,借名义往那边安排人。

高顺目光长远,在宫里培养了一批人,至于其他学子,都是年龄比较大,凭借关系或者成绩优异的成年学子。

这批学生就相当于少年班,未来是要绝对忠诚于高顺的,所以思想教育同样重要。

“陛下,您已经很久没给他们授课了,择日不如撞日,不妨今日给他们授一课如何?”

既然有思想教育,最好的办法就是经常刷存在感,对此高顺也不擅长,不过他发现这些孩子很崇拜他。

高顺十四岁就公开授课,当时也是跟风,讲的内容很深奥,却也禁不起推敲。

主要是他当时准备仓促,内容确实,不成体系,如果不是他地位使然,时间长了必然会被世人遗忘。

孔子的思想怎么传播的,那是因为啊,而论语的内容是什么,是师生互动啊!

明阳先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