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大宁诸卫废而重立,也不应当只遵循旧制,考虑到边关物资短缺现象严重,孤有意在那边设置农庄,遣人同耕同种,以节省消耗。”
这个事情不难通过。
朱见济今年开春就已经在直隶推广农庄了——
虽然以朝廷政令去征收了周边农村的土地建立集体公社,引起了一些人不满,但强权和利诱之下,还是顺利的施行了。
皇庄建设的成果,在德云社和周边亲历者的宣传下,得到了直隶百姓的肯定。
他们很真诚的表示自己也想过上“每天两鸡蛋”的幸福日子。
唯一的问题,就是他们手里的田地被整合之后,是归公还是归私。
对此,朱见济提出了两个解决办法。
一个是以市价偏高点的价钱赎买农民手里的土地,一个是允许农民将土地兑换成股份加入农庄,农庄可以按照比例给他们分发收益,但会缩减掉他们加入农庄后的相应待遇。
前者可以直接获得收益,后者不会失去自家的地。
不过善于精打细算过日子的老百姓们合计了一下,不少都选了第一种方法。
因为他们觉得农庄合力耕种,虽然可以尽人事,但终究还要靠老天爷赏饭吃。
如果遇到天灾了呢?
如果农庄负责人心黑一点,搞贪污盘剥呢?
还是沉甸甸的铜板跟银子最可靠!
男人在农庄里干活吃大锅饭,女的可以送去织布厂做工,挣两份钱!
于是在直隶各地,有不少村子被整合起来,展开了农业集体化活动,其间又有新的水泥路修起来,把破碎的聚集地连接成一大块。
有些地方乡绅其实是不高兴的,对此并不配合。
可惜主持者是皇太子。
朱见济可以对普通人和颜悦色,可面对地方上窃夺朝廷权力的蛀虫,那就不可能了!
不配合就不配合,
直接不理会,苦果总归不是他来吃。
要搞事的可以让锦衣卫上门跟他谈谈心,毕竟只是乡镇上的小乡绅,出了那一亩三分地,就没有人肯给他卖面子。
不过有些眼光长远的士大夫注意到了更深层次的一点,上奏疏指责起了太子。
因为朱见济这样的行为,已经在破坏农村原有的生存环境了。
农民团结起来自给自足,那地主怎么办?
每个官员家里,谁没个几百上千亩地?谁来种?
而且农庄管理人除了要在原村子里德高望重,还要接受皇家培训,相当于是朝廷在选拔最基层的吏员。
那等他们给朝廷说话,能够了解官方政策如何了,还能轻易的被地方“乡贤”牵着鼻子走吗?
奈何有如此眼光的官员终究稀少,很多都是可鄙的肉食者在堂。
更重要的是,一直让官老爷们担心的,借着组建农庄的机会去清查田地的事情并没有发生。
被抽调去干活的锦衣卫们只是淡定的抽人合地,没有多问什么。
没有被切实的伤害到,普通官员当然不会去认死理的跟皇帝对抗。
又不是所有人都跟杨善钟同一样死脑筋。
农民被弄过去了,之后是死是活,跟他们有什么关系?
官老爷家里自有长工和佃户在,不怕劳动力缺乏。
对此,朱见济只是把抗议的奏疏压下不理,默默把对方姓名记了下来。
既然这些人能看出组建农庄的本质是在扩张皇权,那也最能适应情况,容易在此之后出现“坐在朝廷反朝廷”的事。
他得多盯着一点。
这,只是景泰六年以来在直隶发生的变化。
而农庄模式放到地广人稀的边关,那遇到的阻力只会更小,还在一定程度上,冲击到了卫所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