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二章文臣掌权的下场,贾老二被怼
历史上不管是昏君还是贤帝都需要朝臣的支撑,一旦朝中无臣,皇帝地位也不复存在了!而朝臣除了奸臣和贤臣之外,还分文臣武将之分。文臣大部分处理的是国家政治事件,日常事务,而武将负责军事管理,战乱时期带兵出征,平时负责操练军事。正常来说,文臣武将的数量和权势在国家朝堂中应该保持对等,这样才能起到牵制平衡作用!但可惜的是,根据朝堂特质,几乎没有一个朝代能做到如此平衡稳定!尤其是唐朝和宋朝,这简直就是两个极端,一个重武,一个重文,都对国家灭亡造成了巨大影响。
在周朝的时候,文武没有区别,贵族官员“允文允武”。战国时期出现了文武分途,文官之长为相,武官之长为将。汉朝时期,以“文东武西”分班,东列是丞相以下的文官,西列是诸侯与军吏。这个时期文武官的分类比较清晰了,但是文官转任武官,武官转任文官则没有隔阂,可以互迁。
魏晋南北朝时期情况得到了变化,面向文官的位阶开始占优势。主要表现在:中正品是面向士人的;察举科目是面向士人的;列于“清途”的各种散官大多是文职等;并且有“清官”与“浊官”之分,文清武浊。但是这个时期,军人的位阶也发展得起来,主要是因为当时战争比较频繁,大多是以军功贵族为政权的支柱,“武”的色彩就比较浓厚了,比如说北周的府兵制。总体而言,南朝“重文”,北朝“重武”。
但是重文轻武的的结果就是五胡乱华,几百年汉人都没有翻过身来。
再来说唐朝,唐朝的建立是在推翻隋朝的基础上!而为了完成这个壮举,李唐家吸纳了太多的武将人才,二十四个凌烟阁功臣中基本上所有人都是武将。而李家也是以武治国,武将的地位在朝堂中远远高于文臣。大部分文臣地位不高,除了那些宗室出身位高权重的之外,基本上没有什么话语权!而且这样的以武治国也为亡国留下了巨大的隐患。
唐朝亡国是因为藩镇割据,地方武将的能力过强,导致中央政权无法掌控,最后爆发了安史之乱,国家能力逐渐走向衰落,当时唐玄宗为了应对边境危机,成立了地方节度使,这些人可以自己募集军队,有灵活应对之力。这样的决定确实对边境入侵起到了最好的防御效果。但是太大的自主性,让这些节度使拥有了自己的势力和军权,并且不归中央管辖调遣。越来越大的权势让地方节度使仿佛土皇帝一般作威作福,甚至不把皇帝看在眼里!而后期皇室想要镇压已经为时已晚,这种隐患也导致了后来唐朝的灭亡。
也可以这么说,唐朝之所以会乱,就是因为唐朝太强了,太自信了,将所有的军队都拉出去放到了边境,反而国内空虚,所以也就给了安禄山机会,唐玄宗自己估计都没有想到会有人敢叛乱,毕竟那时候的唐朝实在是太强了。
而到了宋朝,赵匡胤在夺了后周孤儿寡母的江山之后,就用杯酒释兵权,将武将全都被强制削弱了,削弱了军将的权力和地位,主要方式就是分离他们的军队权力。
另外,随着科举制的繁荣,生员、举人、进士、翰林等等学历成为宋明清的主干位阶。写到了宋朝时期,文资、武资界限森严,换官十分困难。
宋朝的下场也是世人皆知,一个靖康之耻就足以说明一切了。
而元朝,草原铁骑甚至都要将欧罗大陆打下来了,可也是因为武的太狠了,所以最后不到百年就灭亡了。
而明朝前期,甚至在土木堡之变之前,武将在朝堂上都要压制文臣的,也就是在土木堡之变之后,文臣一举成为了明朝朝堂上的重要力量,甚至到了能定夺皇位干涉皇权的地步。
下场看看崇祯挂的那棵歪脖子树就能知道了。
所以说,任何一个朝代,只要文臣能够掌握大权,那结局必定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