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九零章 西山学校帮(1 / 3)

聊到晚上11点多,李诚斌起身告辞:

“达康,那我走了。”

李达康恭恭敬敬的把她送到门口:“李大哥,那咱们回头联系。”

李诚斌微笑拍拍李达康的肩膀,然后转身走人。

等老李走后,李达康待在宿舍发了一会呆,因为李诚斌今天说的话,信息量有点大啊,他需要好好消化一下。

首先是自己读博的事,可以说现在基本已经定下来了,李诚斌今天特意过来,其实是有为某人传话的意思。

李达康当然是不会拒绝的,他甚至都无法抗拒,毕竟那种级别的大佬看中自己,那就算李达康再是穿越者,他也不可能如此不识抬举。

并且说句心里话,其实对于读博,李达康本身也不抗拒,他之前唯一有点不情愿的是

如果按正常速度拿个博士学位,这个时间有点长啊,最少三年起步,读个五年都有可能。

很明显,如果是这种速度的话,李达康肯定是不愿意的

他读的是经济学博士,而像经济学这种玩意,其实说句实话,在李达康的人生规划当中,这只是拿来装逼用的,他压根就没想过要把这个当成主业,既然这样,如果花个三到五年时间专门来研究这门学问,那李达康内心当然不太愿意。

其次,李诚斌传递过来的第二个信息,是通知自己博士论文的选题

以自己从后世带来的那篇王炸文章为基础,把一篇原本“有理没有据”的文章,真正充实成一篇“有理有据”的好论文,自己就可以博士毕业。

必须特别提一句:“有理有据”很重要,这其实也是老李今天过来的真正原因。

要知道李达康的那篇文章是来自后世,是20年之后的一位学者,他根据当时国内地产行业发展的现状,首先揭示了这个行业的内在发展规律,然后对这个行业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他的解决办法。

在现如今的1998年,后世的很多问题当然还没出现,或者刚刚才有点萌芽,那么李达康把这样一篇文章搬到这个年代,无论他的逻辑推演多么严谨合理,在现在看来总像是在臆想,会缺乏说服力。

要增加说服力,那当然就需要数据支撑。

而想采集这样的数据,其实是一个相当浩大的工程,已经类似于后世的“经济普查”了。

举个简单例子:在八十年代经济特区设立初期,鹏城市对土地财政的依赖程度非常高,最高时候曾达到93左右

也就说当年鹏城市的财政收入,有93都是依靠出售土地而获得。

毫无疑问,如此高的依赖程度当然是不健康的,事实上随着鹏城的持续发展,当这个城市培育出其他支柱产业,土地财政的占比就越来越低,到了后世以后,最低时候已经降到百分之二十几

这是一个非常健康的数据,事实上在咱们国家,鹏城是财政收入构成最健康的城市之一。

李达康想要完成这样一篇博士论文,就必须采集大量类似以上这样的相关数据。

很明显,李达康文章可以写,但是想采集以上这种数据,这当然不是他一个人能够完成,这非需要体制内很多部门给予强力配合不可。

这就是西山学校的好处,也是这个学校的特点。

也只有像这样的学校,才有可能按照上头交代的任务,完成类似这样的命题作文。

负责写文章的是李达康,而负责采集数据的,现在上头定了是李诚斌。

这就是他提前结束培训的原因,也是他特意来宿舍和李达康说话的理由。

就在那里消化这些信息的时候,李达康不知不觉当中,想起自己和李诚斌最后的一段对话:

“达康啊,既然翟老师之前在京城地储中心干过,她不安分教书也是谁都看得出来,我是这样想,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