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镇守陇右,匆匆赶回汉中来见马谡,想弄清楚整件事的来龙去脉。
马谡为何要撂挑子不干?
如果只是因为王平提前撤军之事,那大可不必啊。
因此,在回汉中的途中,诸葛亮提前发布了命令:暂停王平所有职务,限制行动范围,等候他亲自处理。
然而当诸葛亮到达汉中之后,一则流言忽然不胫而走。让诸葛亮对如何处理王平渎职这件事犹豫万分。
流言有好几个版本,其中一个版本是:丞相任人唯亲,凡是降将在蜀军都得低人一等。马谡是丞相多年的亲信,而王平是魏国降将,此次撤军又惹得马谡不快。因此,即使王平无罪,丞相也肯定会将王平治罪,轻则降职,重则贬为庶人,或军法从事。
还有一个版本波及范围更广:诸葛丞相只信任季汉老臣和荆州同乡,如赵云、杨仪、蒋琬、费祎、姜维、马谡等这些都是丞相的自己人,其他如东洲派的代表李严(已被罢免为平民)、本地派代表吴懿(位高权虚)、降将魏延(明升暗降)、降将王平(有真本事却不得重用)等等等等……
这些流言愈演愈烈,在私底下传播甚广,即使他们不敢当着诸葛亮的面说,但暗地里的议论仍然让诸葛亮忧心忡忡。
毫无疑问,这股子邪风背后必然有人在大力推动。
因为所说内容九真一假的缘故,反而更能让人相信,他诸葛亮就是这么一个假公济私的人。
马谡的崛起,已经被证明是诸葛亮刻意提拔,否则马谡断然成长不到如今的高度。
当时可以前往街亭据守的大将那么多,宿将魏延、吴懿都闲着没事可做,诸葛亮却偏偏要派没领过兵的马谡去。
这不是给马谡刷战绩又是什么?
更别说,后来马谡不听号令,自作主张偷袭陈仓,诸葛亮不但事后没有大力责罚马谡,还破例亲率大军前往救援。
三军为一人而轻动,这是帝王都不一定有的待遇。
在那之后,只要一有刷战绩的机会,其他将领统统靠边站,这种机会根本轮不到他们,必然是马谡的。
这样的例子太多,多到全军上下所有将领都麻木了,暗生不忿都是轻的,满腹怨念才是真实写照。
如今,丞相竟然为了照顾马谡情绪,就要治大将王平的罪。
这太令人心寒了。
南郑,丞相府。
诸葛亮眉头紧锁,一筹莫展。
他已经查清楚了,确实是王平因为嫉妒,而提前一天撤军,置马谡四万大军于不顾。
也就是司马懿刚刚大败了一阵,怀疑王平提前撤军是马谡挖的坑,没有选择出击。不然的话,马谡和四万大军,现在说不定已经全军覆没了。
王平这个失职的罪责可大可小,严厉一点追责的话,就地正法都不为过;即使网开一面,最少也是削职为民。
因为此风(背刺友军)不能开,一但开了先例,以后汉军将会陷入无休止内斗之中。
但如果治罪王平,就会有人刻意将这个事件归咎于马谡与他的关系,不但诸葛亮在军中的公信力会受到质疑,朝中那些反对北伐,反对他大权独揽的人也会借题发挥。
这是诸葛亮所不想看到结果。
权衡再三,诸葛亮终是长叹一声,看向候在一旁的杨仪:“马谡现今到了何处?”
“丞相,马谡大军已至连云栈道路口,两日内就会到达汉中。”
诸葛亮点点头:“你去宣布吧,准许马谡辞去一切官职,保留其爵,令回川中休养。”
说出这句话的时候,他那双饱经风霜的眼神里闪过一丝无奈。
“是。”杨仪低头应了声,嘴角微微上扬,而后表情迅速恢复正常,转过身,昂首阔步向外走去。
“威公。”诸葛亮喊住杨仪,补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