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七十六章 丰碑(1 / 2)

嗦完面条,周至活动了一阵手腕和脖子,把空调打开到二十六度免得自己失温僵硬。

做完这些,才将清水浇到画上,开始利用积水,用镊子和竹片将画作分离。

将一块大碎片揭开一点边缘,小心地用竹片将粘连到一起的画片分离开,将明画压回到原位,将清画再拎起来一点,就这样一点点小心地将《墨竹图》的第一张大碎片给揭了下来。

同样的,还是利用水的张力,将画铺到一边的白纸托纸上,调整好位置,工作就算是迈出了第一步。

光揭这最容易的一片,周至看了下时间,就花了自己半个多小时。

轻轻松了一口气,迈出这第一步,好像也不算是很难嘛……

的确,恐怕故宫里边的专业工作员,经手修复画作无论数量还是珍贵程度,很多人连周至的零头都不到,这手艺是绝对练出来了。

主要是之前心态太紧张,换个思路揭画心,虽然是扬州八怪的作品,那压力也小了许多。

一旦专注起来,时间的流逝就感觉不到了,周至现在就不禁暗暗得意,自己结合修复经验给工作台搞出来的改进工作,现在派上了大用场。

这是一张两米多长的工作台,大小就是一张大双人床大小,环氧树脂喷漆抛光台面,和四表舅的老式大漆工作台的区别,就是这个工作台模仿了许安然制图用的台面,上面画满了各种标尺和分格。

环氧树脂本身是透明的,树脂层很厚,边上加了灯带,点亮之后,台面还能够产生窗户透光的效果。

古人用双钩法复制画作,就是将原作挂在窗户上,在上面蒙上白纸,利用透光原理勾描的。

现在书写的习惯变化了,都是坐着书写,这个带光带的台面,同样能够达到这样的效果。

当然了,对于周至的修复工作来说,作用也很大,相比四表舅那种全靠装裱师父眼力的台面,周至这个带有刻度,就多了一个让他更加精准的辅助。

假公济私,周至从三峡文保基金搞来的第一笔经费,就是将古籍修复研究所的工作台,全部换成了这种有自己专利的台面。

虽然型号小了很多,但是袁所长高兴得将周至夸成了一朵花,这样自带内光源的工作台对于大家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

类似的改进还有很多,比如工作台上方的照明光,改成了手术台用的无影照明,还可以随工作区域的变化而移动,调节亮度。

比如各种修复工具的重新制作,从一把硬刷一把软刷一盆浆糊就可以干活,升级到了各种工具挂了一墙。

就连熬个浆糊,周至都引入了量杯和电子秤,将四表舅应对各种不同工作场景下的浆糊浓度做了一个表格,打印出来贴在墙上。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些小手段,都是跟安然表哥学的,相当好用。

大碎片好粘不好取,小碎片好取不好粘,要将每一片碎片回到它本该在的地方,而且笔意和纸张纤维要能够接续得上,中间的缝是该留补还是该直接拼拢,这些都是这个工作过程中的难点。

不过好在就类似玩稍微复杂些的拼图,需要修复者具备相当的书法绘画技能储备,而对于周至来说,技术早不存在问题,主要就是体力和耐心。

这个过程对于加深对画家笔法画法的理解,却是进益非凡的,相当于有一个高手在给你细细演示,让你明白他们的每一笔,每一点,是如何在纸面上形成的。

哪怕是平日里临帖,描影,因为个人意志的作用,往往对原作也做不到这么细致的理解。

可是修复就不一样,自己的东西一律摈弃不用,一切以还原原作神髓为最高目的,研究自然就会比临摹描影更加深入。

就好像原作者还魂了,抓着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