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四十六章 段玉裁(2 / 2)

句读的古文,只依从语感读得抑扬顿挫不吃螺蛳,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还有一个“内门学问”,就是要对《诗经》的音韵做解读,便离不开清代段玉裁附在《说文解字注》后面的《六经音韵表》。

《六经音韵表》,包括《今韵古分十七部表》,《古十七部谐声表》,《古十七部合用类分表》,《群经韵分十七部表》,当然还有和现在这部《毛诗韵例》关系最密切的——《诗经韵分十七部表》。

《六经音韵表》是音韵学者必学的高阶读物,也是辜老给周至列出的书单里的重要书目,周至从高二开始对这部书下苦功夫,到现在脉络已成。

段玉裁《诗经韵分十七部表》依十七部汇辑《诗经》韵学,并提出了“古本音”和“古合韵”概念,认为“凡与今韵异部者,古本音也;其于古本音有龃龉不合者,古合韵也。”

进而考证出《诗经》“本音之谨严,如唐宋人守官韵;合韵之通变,如唐宋诗用通韵。不以本音蔑合韵,不以合韵惑本音,三代之韵昭昭矣。”

这就为后人推断《诗经》,以及比《诗经》更早的韵律文字,提出了相当科学的“方法论”。

以此为指导思想,段玉裁参考了前人的研究成果,主要是继承和发展了着名韵学家江永的学说,以《诗经》为“试验品”,最终将古韵分为了六类十七部。

中间的次级方法论也有很多,就好像是理科大公式证明下会发展出无数小公式一样,段氏在这个过程中,也在大方法论下发展出很多小方法论。

比如将支脂之分为三部,将真文分为两部,将侯部独立。

又比如把入声归入阴声,只以质(栉屑反切)配真(臻先反切),都是思路独特的创举。

他赞同江氏“异平同入”主张,认为平声多而入声少,所以每个入声可有几个平声相配。

又认为“周秦汉初之文,有平上入而无去。泊乎魏晋,上入声多转而为去声,平声多转为仄声,于是乎四声大备,而与古不侔”。

所以从音调上说,“古平上为一类,去入为一类。上与平一也,去与入一也;上声备于《三百篇》,去声备于魏晋”。

这些对于解读《诗经》的声韵和音调,以及追究前《诗经》和推论后《诗经》文字的声、音、韵、调,都提出了非常有价值的探索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