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过架。
今日是三月甲寅(二十)。
大行皇帝梓宫移于景灵宫后的第一天,也是群臣第一次瞻仰大行皇帝御容画像。
同时,也是赵煦此生第一次出皇城。
自然礼仪性很浓,也是朝野瞩目之事,可以说是满城瞩目也不为过。
一声净鞭后,随着礼官的呼喝声:“天子乘车!”
在冯景的服侍下,赵煦登上玉辂。
紧接着又是一声净鞭。
太皇太后和向太后,分别在内臣服侍下,乘上为她们特制全新的厌翟车。
于是,在御前钧容直第一、第二班的乐师们的鼓吹前导下,庞大的天子仪卫缓缓向前。
在这些骑着马的乐师后面,紧紧跟着的是俗称‘长入祗候’或者‘孩儿班’的殿前东班第三班的禁军。
他们在自己的脑后,都系着一条青红色的束带。
这是他们祖先忠义的象征——陈桥兵变,昔年的大周殿前司东班第三班,全体为柴氏殉国而死。
太祖感慨他们的忠义,亲自命令收养这些人的遗孤,将他们重新编入其父祖牺牲的殿前司东班第三班,并准许他们在自己幞头或者脑后,系上代表忠义的青红色系带。
此后百年,东三班,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始终是守卫大宋天子殿前的亲事官禁军。
东三班后面,就是东西两班禁军仪卫。
然后是御龙左右直、御龙骨朵直……
而在赵煦的玉辂左右护卫的,自然是昔年守卫庆宁宫,如今已经正式编入御龙左直的禁军。
……
景灵宫。
大宋历代天子以及祖宗御容在京奉安之地。
也是如今大行皇帝梓宫暂留之宫。
赵煦坐着玉辂,在禁军仪卫护卫下,来到了这景灵宫的正门。
仪卫停下。
群臣从景灵宫两侧鱼贯而出,他们朝服在身,持芴而立,纷纷拜道:“臣等恭迎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帝陛下!”
于是,便有着两宫仪卫,举着排扇和黄罗伞上前。
将太皇太后、皇太后的厌翟车附近,围的水泄不通,没有留下一丝供人偷窥的缝隙。
两宫这才缓缓下车。
赵煦在这个时候,也在冯景的服侍下,从玉辂中走下。
他微微抬头,看向已经被禁军分开的御街另一侧。
人山人海!
数不清的汴京百姓,都聚拢在御街另一侧。
甚至有人爬到了御街另一侧栽种的行道树上。
哪怕隔得很远,赵煦依然能听到人群在他下车时发出的欢呼声:“圣躬万福!圣躬万福!”
这却是他上上辈子没有的事情。
赵煦听着欢呼,他微微垂首,琉珠摇晃间,他轻声道:“这就是民意啊!”
唐太宗说,民如水,君如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但赵煦知道,民意是可以被影响,也可以被操纵,甚至可以被扭曲的。
就像现在,正如此时此刻。
那些百姓知道赵煦是什么人吗?不知道,但并不妨碍,他们将赵煦认定为一个‘纯孝精俊的少年天子’、‘又一个幼年仁庙’。
于是,他在走下玉辂的瞬间,对着御街另一边的民众,轻轻伸手挥了一下。
一个合格的君主,一定要打造一个亲民且爱民的形象。
……
这一天,在景灵宫中,赵煦在两宫簇拥下,再次接受了群臣劝慰。
他也在这个过程中,见到了如今在京的所有待制以上重臣和三衙横班以上大将。
至少,把人认了一遍。
虽然未必能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