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了数千年的徭役时代,在朱慈烺手里结束了。民夫,已经成了拿朝廷饷银的一种职业。
职业化的民夫,彻底解决了徭役的弊端。只是这次修建水渠并不是朝廷出钱,而是冤大头周奎。
第一批玻璃管被运抵到了玉泉山,比想象中的简单。圆盘那么粗的玻璃管,用稻草捆扎。然后用骡马,一路心翼翼的运到玉泉山。
炼铁厂,制作出来的钢筋。虽然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这些所谓的钢筋质地脆弱,可用来修建水渠还是绰绰有余的。
深挖沟渠,用木板制作出来一个木槽。将钢筋放入,然后放上玻璃管。再将玻璃管的外围,用钢筋扎起来。最后,浇筑混凝土。
所谓的混凝土,就是自制的水泥。用矿炉的炉渣、石灰石、草木灰之类做成的水泥。
水泥并不坚固,并不适用建造高楼大厦。可是用来做玻璃管外围的加固,足够了。
一截截的水泥管道做好之后互相连接,然后被埋入地下。不断的延伸着,从玉泉山,向着紫禁城皇宫的方向。
万事开头难,从最一开始的进度缓慢,到现在的进展迅速。原来,铺设一条管道到京城,并不是什么难事。
难的,只是逢山开路遇水搭桥。遇到一处山脉或者山坡的时候,只能动用大量的民夫开挖。这些,才是最烧钱的。
好在民夫们都是有钱拿的,无形中,这就加快了工程的进度。很快,铺设到管道在继续的延伸着。
幸亏有一样好处,那就是火药的出现。开山,遇到山石的时候,火药发挥了巨大的威力。
用铁仟在岩石中打孔,然后灌入黑火药。随着引信的燃烧,火药剧烈地爆炸之后,岩石就会瞬间被炸碎。
工程的进度非常快,这也大大的出乎了朱慈烺的意料之外。只是这个看似浩大的工程,却在一些细节上,出现了许多的难题。
首先,就是阀门的问题。还有就是,若是水源抵达紫禁城,水龙头的问题如何解决。
若是不用水龙头,直接引玉泉山的山泉水昼夜不停的流动。这无异于会造成巨大的浪费,玉泉山泉水储量再丰富,也经不起这样的折腾。
水龙头,一个简单不过的东西,在这个时代,却是一项复杂的技术难题。
水龙头出现以前,供水泉墙上镶嵌着一种兽头状的,通常用石头制成,少数由金属制成的“流水嘴”,从那里流出来的水一直是不加任何控制的长流水。为了避免浪费水和解决不断严重的水资源的供不应求,人们研制出水龙头。
古人把竹节之间打通,然后一根一根地联结起来,把河流或山泉的水引来。直到后来,出现了螺旋升降式水龙头。
水龙头这玩意儿在古代生产不会太难,其实只需要一个螺纹。这对于兵仗局来,都不是事。
难的,是即便是铸造一个的水龙头,也得朱慈烺亲自出面动手。
因为几乎是没有多少人懂得这些技术,此外还有理论知识。
古罗马人创造了最为先进的供水体系,他们为此发明了渡槽、水塔、喷泉和下水道,这些有用的设计至今还在被后人沿用。
罗马人非常注重水源地的卫生状况,时刻保护它,以免使它被污染,著名的暴君尼禄,就因为跑到郊外的水源地游了个泳,这可把爱干净的罗马人民给气坏了,大家纷纷指责他,使他暴虐的统治又增加了一个污点。
古罗马人非常聪明,他们用石头建造的沟渠建的非常牢固,顶部做成拱道,底部产生微微的斜面。由于水源地多在山上,运水管道就得翻山越岭,通过连通器原理运送到对面的山头,如果图省事,直接把沟渠铺到山脚,再从山脚铺上山,以此越过障碍,巨大的落差就会产生强大的水压,并把山脚的沟渠冲破,因此在山谷和河流之间,必须架设高高的拱桥垫高运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