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橘与枳(2 / 2)

秦吏 七月新番 2126 字 3个月前

又过去了九年(公元前238年),秦王冠,在嫪毐发兵击蕲年宫的动乱中,熊启临危受命,率众击溃了嫪毐同党,平定叛乱。这次出色的立功,让他得到了“昌平君”的封号,那一年,他33岁。

也就是同一年,噩耗从楚国传来,熊启的父亲,楚考烈王也与世长辞,熊启得到秦王政的允许后,代表秦国前来吊丧。

在楚国的新都城寿春,他见到了阔别二十多年的父王灵柩,还有三个陌生的兄弟……

熊悍,熊犹,熊负刍。

熊悍和熊犹同母所生,这二人用提防的眼神盯着熊启,生怕他是受秦国指派,回来抢夺王位的,毕竟他是四兄弟里的长兄。

熊负刍却满脸堆笑,一见面就兄长、兄长地叫个不停,当时熊启还以为他是个孝悌之人,直到几年前,负刍弑杀熊犹,自立为王的消息传来,熊启才感慨自己的识人不明。

没错,当今的楚王负刍,这就是熊启在楚国最后的”家人“了,所以这份家书,当是楚王派人送来的!

“秦国大军临门之际,终于想起我这个长兄了?还在帛书里写了那些话,这是何意?”

“除了帛书外,还有送来了此物。”陈塔知道主人的性情,等熊启思索完后,才将那小篮水果摆到了他面前。

熊启一看,这是一整篮的柑橘。

是啊,如今是九月深秋,正是橘子熟透的时节,这可是楚国的特产啊。

但当熊启剥开其中一个后,却没有看到黄橙橙的橘瓣,也没能闻到浓郁的酸甜气息。

在厚厚的橘皮下,只有硬邦邦的枳实。

熊启脸庞抽搐了几下,再度打开了被他揉成一团的洁白帛书。

上面赫然是一篇屈原的《橘颂》,这是他们父亲生前最喜欢的一首,曾让熊启一字不漏地背诵过。

“可惜汝等孺子小辈生的太晚,未能见屈子之风骚。”熊启依然记得父亲的嗟叹惋惜,所以他也背得特别卖力,甚至不用看着帛书,就能颂出上面的句子。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深固难徙,更壹志兮。

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

一段吟诵过后,熊启摇头叹息。

“吾弟负刍啊,你是个聪明人,这是在质问我,熊启到底是受命不迁,生于南国,不更壹志的楚橘呢?还是迁移到北方后,内实全变的秦枳?”

熊启没有给出答案,他只是叹了一声“我非伯夷,何必以我为像”,而后便亲手将帛书投入火盆里烧了个干净,又让陈塔将那一篮子的苦枳埋了。

他自己则面无表情地在侍女们的摆弄下,穿上了一身秦国的官服,摘下了任何可能带有“荆楚“色彩的佩饰、高冠,改成中规中矩的秦式风格,以此表明自己坚定的立场。而后出门乘上安车,离开了行宫,往陈郢城外的秦军大营驶去……

今日,是秦军主将李信,副将蒙恬率大军到达的日子,作为陈郡郡守,同时也是这场秦灭楚之战负责后勤的主官,熊启必须去迎接他们,三人一同商议灭楚之策。

李信、蒙恬没有因为熊启是楚王的兄长就避讳他,自从上次成功劝降陈郢后,熊启便成功地让秦王政打消了怀疑,认为他已经在秦楚之间做出了选择。

熊启在晃动的车上闭目养神,但他那宽大的袖子中,却不知何时,多了一个青黄杂糅的果儿,静静攒在手心。

这是橘?还是枳?

剥开果皮一探究竟前,无人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