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春秋左传杜注》:郧国,在江夏,郧杜县东南有郧城。
《水经注》:郧水经安陆城西,故郧国也。
……
“这两架灯,与老朽在章华台上看到的一模一样,莫非是大王赐给令尹的?”
钟建今日入令尹府内拜见子西,自然是有事,然而他却先不明言自己的目的,而是对着厅堂的两架青铜灯啧啧称奇起来。子西生性简朴,颇似令尹子文,家里甚至都找不出什么华贵之物,最值钱,大概就是这青铜灯了。
头发已经白了大半的令尹子西回头看了看,笑道:“没错,是大王怜惜我年老眼花,每天还要对着竹简看,特地赐予我的。”
楚人的思想,灵动而飘逸,那份匠心独运通过百工之手,渗透进了他们的器物里,这两架左右对称的十五连枝灯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这两架青铜灯高达六尺,造型恍如一棵大树,灯柱长檠是树干,镂雕夔龙纹。上面依次分出十五个分支,造型各异的灯盘安装在枝上面,或有鸾凤栖息,或有螭龙盘绕,或有五猴嬉戏,情态各异,与静态的灯树对比鲜明,使整座灯富有浓厚的山林生机,仿佛回到了楚国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那段岁月。
只可惜上面如菽豆般大小的灯芯火苗忽明忽暗,恰似令尹子西的生命,时日无多……
身为楚国的令尹,子西的一生可谓丰富多彩,他经历了吴国的破郢,艰难的流亡和复国,外加楚昭王之死。数十年的政治经验,让让子西明白了一个道理:整个天下正在经历一个大变局,远比殷周易代要大,楚国也不能例外,变革迟早会来临!
可是作为公族的代表,他对于改变又充满了畏惧,正如钟建那一日所说的:“仿效成法没有过失,遵循旧礼不会出偏差。”而一旦试图改易制度,就一定会产生动荡。
所以六年前,当白公胜陈述楚国必须变法时,子西又惊又喜,喜的是楚国不止他一个人看到了那些弊病和问题,惊的是白公的一些想法,绝对会让楚国伤筋动骨。
于是他一面同意变法,另一面又将那些可能引起贵族公族反弹的条款一一削去,让白公先去地方实验。
六年之后,白公的实验取得了极大成效,淮南一片欣欣向荣,白公像一个孩子一般,将这些成果向子西展示,让老令尹怦然心动。
吴国虽然灭了,但赵却比吴国可怕十倍百倍,于楚国而言,是一份沉甸甸的逼迫。如今已经不是贵族驾驶战车比谁更英勇的时代了,列国征战越来越是激烈,在这种压力下,任何国家想要在赵无恤的强兵面前得到保全,就必须要让军权集中,才能够与之抗衡。否则的话,两军阵前,各公族县公的武装怀着私心,只顾保全实力,那战争的失败就必不可免的,吴师入郢的惨剧,会再度上演。
子西不想再见到那一幕,于是他终于坐不住了,他与年幼的楚王,以及司马子期取得了默契,让白公任左尹,开始推行变法事宜,自己则称病在家,将许多职权都交给白公,让他便宜行事。
在子西想来,毕竟经过在淮南的六年历练,白公胜应该值得托付,他可以安心养老了。
然而事情的进展,与他们先前想的有些不一样,白公搞砸了,捅了大篓子,即便是称病闭门不出,子西依然能听到门外诸贵族县公们们对新法不满的呼声。
正当子西犹豫不决,对是继续信赖白公,让他接着以暴烈手段整合楚国,还是立刻出手,稳定局势举棋不定时,保守一派的代表钟建恰到好处地前来拜见,而两架青铜灯烛,打开了今天的话题。
“大王年岁虽幼,却已有贤君风范啊,此乃楚国之福……说道这里,我又不免想到了先王。”
钟建说道:“令尹还记不记得,大王还在时,曾经借用灯架做过一个比喻,他说,王室是枝干,而芈姓的县公、宗亲则